五
DG文獻係列出過兩張哈斯基爾演奏的莫紮特鋼琴協奏曲的片子,其中“莫十九”、“莫二十”、“莫二十七”三首的樂隊伴奏由弗裏恰依分別指揮柏林愛樂、RIAS樂團和巴伐利亞國立樂團完成。且聽“莫二十”,弗裏恰依指揮的樂隊,一層燥熱的火氣揮之不去,他像是毫不在意自己的少修飾和多衝動—弗裏恰依病前的錄音,令人想到他的同胞多拉蒂和索爾蒂,不知道這是不是一種匈牙利氣質—配上哈氏“不施脂粉素顏妝”的自然觸鍵,這一個“莫二十”,真有“粗服亂頭不掩國色”的罕見風姿。
“莫二十七”裏,弗裏恰依強調了樂隊的歌唱性,與獨奏的應和並沒有明顯的傷感之意,這叫人想到了他指揮的《費加羅》,如此,他的“莫十九”就像一首簡易版的《後宮誘逃》,《唐璜》大可以和“莫二十”對應。弗裏恰依是樸拙裏見真情,把莫紮特的每個音符都用心唱出,無意於刻意雕飾,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他的心胸得足夠開闊,他的處理要善於大處落墨,還要有足夠的情感能量,在匈牙利籍的指揮家群體裏,這差不多是種共性。文獻係列的另一張,收錄有德國單簧管演奏家海因裏希·戈伊澤爾獨奏的莫紮特單簧管協奏曲,也是弗裏恰依病前錄音,暖熱熏人的樂隊氛圍裏,單簧管無拘無束,純是平實口吻,卻是打動人心的非常演錄,完全可以跟伍拉哈的老派經典一較短長,如果拿它對應他的歌劇錄音,當是《魔笛》無疑。
弗裏恰依的“朱庇特”,嚴守古典交響曲的節奏與分寸,聽著幾乎會將指揮給忘卻。20世紀50年代伯姆在DG和音樂廳樂團錄莫紮特晚期交響曲,也是同樣的重法度輕性情,兩種幾乎同時出現的莫紮特交響曲風格如此相近,背後顯露的,該是DG當年以作品原貌為重的古典交響曲錄音理念。那幾年,像約夫姆、羅斯鮑德他們在DG錄莫紮特和海頓,風格也歸服同一模式。不過,仔細聽簡裝版大禾花裏的海頓交響曲(第45、第95、第98)合集,也能聽出弗裏恰依跟一眾德奧大師講邏輯、結構和分寸的做法的些許區別,那就是講音樂肌理的豐腴和彈性,講樂章間的自然過渡和映襯,講起承轉合的一氣嗬成和不露形跡,以及音樂裏隨處可見的會心的喜悅。奧匈曾是一體,所以,多拉蒂成為海頓專家,塞爾和索爾蒂有令人驚豔的海頓交響曲錄音傳世,本也不足為奇,何況弗裏恰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