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羅唱片的喜悅無時不在。愛樂人在千方百計尋覓各種年代、脾氣和專擅的大師演繹史料時,實際上已進入由再創造者組成的音樂詮釋史叢林,其中更有一份奇特的音響遺產,須予以專門評說,這便是唱片業蓬勃興起時代作曲家留下的對於自己作品的詮釋記錄。翻開EMI公司發行目錄便可得悉,標明以“composers in person”名義發行的一個曆史錄音係列所收的20世紀作曲家參與演出的唱片就有15種之多,其中本文沒有論及的名字包括:奧涅格、萊哈爾、梅特涅、梅西安、米約、普朗克、布裏頓(他在DECCA的錄音也許不夠有曆史感而被本文排除在外)和魯塞爾。作為一份遠非齊全的曆史清單,本文揭開的也許隻是小小一角,因而,為了自圓其說,不如將錄音產生時間的下限劃定在1960年左右,而作曲家及作品則限定在獲得大眾認同的範疇之內。
A.埃爾加指揮自己的《謎語變奏曲》(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樂團,1926年,EMI)及兩首協奏曲(哈裏森、梅紐因,倫敦交響樂團,1928年、1932年錄音,EMI)
EMI出過一套9張的埃爾加指揮自己作品的曆史錄音大包,這樣的手筆,也隻有根植於大英帝國文化的EMI公司才會承當。範圍小點,可選《謎語變奏曲》和兩首協奏曲來了解作曲家的指揮才藝。這張《謎語變奏曲》的演奏,哀慟陰鬱之氣縈繞得緊,不敢說埃爾加是一流的指揮,但他演奏自己的作品,那種氣質和基調的設定,以及種種基於直覺的氣氛營造,的確富有說服力。電影《色·戒》裏用《謎語變奏曲》的第九變奏柔板來為舞台上的抗戰戲做配樂,那是精熟英國文化的李安匠心所在,那段背景噪聲嚴重的黑膠重播,莫非就是埃爾加自己的錄音?
少年梅紐因和作曲家合作留下的小提琴協奏曲錄音,是梅紐因天才洋溢的見證之一,那種少年意氣貫通的顧盼自雄,令人震驚不已,音樂在此,完全被左右逢源的感性氣流所支配,宛若一隻無拘無束、歡快飛翔的鳥兒,欣然飛向前方迎接自由的命運,其不可複製的高蹈心胸,估計令作曲家對作品有重新認識,那是典型的由解讀者參與的一次內涵重建。其實此刻誰站在指揮台上已不再重要。英國早期的女大提琴家哈裏森奉獻的大提琴協奏曲隻能說是中規中矩的演出,但它畢竟是此曲的首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