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阿本德洛特之名,是在德國唱片公司(Deutsche Schallplatten)日版的唱片裏。那是2002年年初,坊間出現了一大批前東德音樂家演出的片子,其中一個神色嚴峻的老頭照片作封麵的占據了半壁江山。當時,自認為對德奧指揮諸神已能如數家珍,卻不料半途殺出一員陌生的威嚴老將,麾下尚有蘇依特納、克格爾、科赫一幹人馬,殿後的是馬舒爾,等查清阿本德洛特的履曆再殺回碟市,他的唱片尚存8種,於是全數拿下。現在想想,錯失兩德統一之時吞槍自盡的克格爾的幾張,也許是個遺憾,此是後話。阿本德洛特的名字後來陸續出現在法國TAHRA唱片公司(以下簡稱TAHRA)等公司的目錄裏,累計發行種類數已在30種以上。
赫爾曼·阿本德洛特(1883—1956)生於法蘭克福,1918年任科隆歌劇院總監到40年代任格萬特豪斯樂團指揮,還相繼身兼另外三職——科隆、萊比錫和魏瑪音樂學院院長。戰時的1943、1944兩年,他出任拜魯伊特音樂節指揮,能身居此職而未與納粹上層過從甚密乃至日後授人以柄,其處世洞見非同尋常。1949年他開始擔任萊比錫廣播樂團指揮,直到去世,他的唱片大多是這個時間段的錄音,其合作對象,尚有柏林廣播樂團。“冷戰”時代,他被公推為東德官方的音樂權威,出席一係列東方陣營的盛會,在“布拉格之春”,他奉獻了貝多芬;在莫斯科,他又成為第一個到訪的東德指揮家。他在西方的被遺忘,一是由於處境閉塞,二是因為沒有活到錄音技術飛躍的六七十年代。
貝多芬,晦暗日子裏的特別需要
嚴寶瑜先生曾經寫道,“我有幸見過阿本德洛特,那是1955年聖誕晚,我們萊比錫大學日耳曼語文係的留學生被語言學家弗林克斯邀請到他家中,我們唱了一個陝北民歌‘還鄉河’,引來了一個麵色和善的鄰居老頭,他就是阿本德洛特,他要我們把歌詞內容譯給他聽。我問到納粹時期德國人的音樂生活,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的回答,‘那個晦暗的日子裏,人們特別需要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