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膠片裏的音樂家

字體:16+-

一般說,通過傳記影片來了解音樂家並非上策,電影創作者對音樂家及音樂的理解、電影工業本身的商業運作需求摻雜到影片的製作過程裏,最後在銀幕上亮相的作曲家,同我們頭腦中累積而成自常年聆聽閱讀的那一位難免判若兩人。但它們中也有出類拔萃的,比如《阿瑪杜斯》(即《莫紮特傳》,米洛斯·福爾曼作品)。不但是所有音樂家傳記影片裏的極頂,也堪稱影史奇跡之一。

情愛決定論

改革開放前夕,一部羅馬尼亞電影《齊普裏安·波隆貝斯庫》在中國公演,觀者如潮,此片的情節現在隻記得一個,即齊氏在監獄裏奮筆疾書《敘事曲》,畫外音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小提琴獨奏,齊氏(1853—1883)其人,屬於民族樂派,1879年在維也納曾師從布魯克納,羅馬尼亞(《三色旗》)和現在的摩爾多瓦的國歌都由他譜曲,不失為音樂奇才。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上演過的作曲家傳記電影,一部是講格裏格的美國影片《挪威之歌》,一部是講舒曼的西德影片《春天交響樂》,這兩個片子因為當年根本不曉得主人公為何人,所以印象不深,隻記得前者有男女主人公草地花海裏打滾的鏡頭,一段音樂幾乎還從頭到尾響著,後來才知道那是格裏格鋼琴協奏曲的開首,後一部不消說,舒曼的第一交響樂會怎樣地被加以利用,《春天交響樂》裏,演克拉拉的是主演過《苔絲》的娜塔莎·金斯姬。其實講舒曼的電影,1947年好萊塢就拍過一部《愛之歌》,凱瑟林·赫本演克拉拉,也曾風靡一時。

80年代看的最難忘一部,是法國的戰前黑白片《永恒的情侶》,這個片子給貝多芬配音的是畢克,那個漢語轉述,簡直神了。該片出自法國大師阿貝爾·岡斯之手,哈萊·鮑爾出演的邋遢而不拘小節的貝多芬和傅譯羅曼·羅蘭《貝多芬傳》裏的描述最為神似,“他短小臃腫,外表結實,生就運動家般的骨骼。眼中燃燒著一股奇異的威力,使所有見到他的人為之震懾……”影片裏大量引用貝多芬音樂,其中他安慰喪子婦女一段,就是“悲愴”奏鳴曲的次樂章。片子結尾貝多芬在命運的敲門聲裏去世一幕驚心動魄,帶有神秘而恐怖的天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