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富特文格勒的命運——說說影片《抉擇》

字體:16+-

2001年,英德法奧合拍了電影《抉擇》,講的是富特文格勒(1886—1954)戰後受調查的事,影片把富氏1942年希特勒生日音樂會上,巧妙地避免行納粹禮的真實曆史鏡頭放在最後,讓觀眾也一齊參與情感抉擇,這就很高明。關於富特文格勒不妨稍作介紹,這位20世紀德國指揮諸神的代表人物,執掌柏林愛樂樂團近30年,其人對於德奧浪漫派尤其是貝多芬的詮釋,被公認為後人所無法企及的。他的指揮,具有一種“將德意誌音樂鑲到曆史之牆”的神力。據美國學者約翰·阿杜安《富氏的指揮藝術》一書統計,光是他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錄音,就有19種傳世,其中尤以1942年三四月間的兩場演出不同凡響。古典唱片業日薄西山,但近年挖掘的1942年4月19日希特勒生日前夜演出實況以“黑色‘貝九’”之名發行,仍掀起新一波全球富迷的收藏熱潮。這位第三帝國音樂副總監在戰後的最初兩年,被剝奪登台資格,1947年5月25日和27日,富氏在柏林巨人宮舉行兩場“亡者歸來”的曆史性音樂會,廢墟中的市民紛紛變賣家具食物以求一票。然而,晚期富氏的風格趨於保守持重,再無戰時驚天地泣鬼神的氣魄。

對於富氏曆史汙點的爭論一直延續至今。橫向比較一番,跟納粹過從甚密的荷蘭指揮門蓋爾貝格和法國鋼琴聖手柯爾托的晚景落寞自是應得,但曾加入納粹黨的卡拉揚卻輕巧地擺脫了曆史問責,甚至在本片那位美軍審查官眼裏,富氏戰時對這個“小K”(卡拉揚)的權力限製(正是這個“小K”,日後憑借藝術造詣、商業天賦和權術手腕,把柏林愛樂樂團帶進離棄富氏傳統的新王朝),都成了洗不掉的罪狀,而富氏幫助不少猶太藝術家逃亡的實證性材料,偏又被故意忽略了。所謂不同人物、不同標準,站在戰後道德製高點上的盟軍官方也未能免俗,片中富氏另一罪狀更有意思,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死訊公布之後,德國國家電台隨即播放了布魯克納為哀悼瓦格納而作的第七交響曲次樂章,因為廣播選用了富氏唱片,這就成了他為納粹元凶大唱挽歌的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