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特船長的大副
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柏林之圍已成,建築師出身的德國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斯佩爾打算動用手裏的權力,保柏林愛樂免遭戰火荼毒,遂安排樂團到巴伐利亞一個邊陲小鎮演出。然而,1945年3月28日的演出剛結束,戈培爾隨即命手下將樂團押回柏林。對於斯佩爾,戈培爾在1944年的一篇日記裏寫道,“他生來是一個技術人員,很少關心政治,所以在嚴峻的危機中,他的抵抗能力要弱一些”(見《希特勒的追隨者》,多·克洛卜著)。耐人尋味的是,當天的演出曲目包括理查·施特勞斯的《死與淨化》,頗有給第三帝國唱挽歌之意。
不過那天回柏林的人群裏還是少了一個重要人物,他就是冒險帶領妻女逃往美占區的首席小提琴手傑哈德·塔希納(1922—1976)。1941年,未滿20歲的塔希納受富特文格勒邀請成為柏林愛樂的首席,和另外兩個首席恩裏克·羅恩和西格弗裏德·鮑裏耶斯,輪流坐鎮樂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歐洲老牌樂團首席小提琴,基本上以類似於第二指揮的身份影響著整個樂隊,手勢含混的富特文格勒的意圖,很大程度上要靠首席的理解和行動,把節奏和力度的信號帶出來,而這種局麵的形成,事實上又依賴於首席和指揮之間的默契。這個時代的一些著名首席獨奏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特別是協調能力超群,直到進入卡拉揚時代,柏林愛樂的指揮和首席的合作關係,才被上下級關係取代。
傑哈德·塔希納幼時在布達佩斯師從胡鮑伊,後到維也納跟胡貝爾曼習研。留存至今的一段1942年希特勒生日前夜音樂會的紀錄片片段可以看到他的身影,那場“貝九”結束以後,戈培爾到樂池邊上向富特文格勒伸出手來,畫麵裏富特文格勒的左側近身位置上站著塔希納,他神色嚴峻地看著富特文格勒演出了他一生最具勇氣的一幕:在全場行納粹禮前一刹那,他把左手握著的白手帕悄悄傳給了右手,避免了接下來的納粹禮,塔希納成為這個曆史性場景最近旁的見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