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岡·施耐德漢(1915—2002)可謂20世紀中葉小提琴領域裏德奧一派的代表。在克萊斯勒老去、庫侖坎普夫作古的50年代,當DG公司的一係列錄音合同擺上桌麵時,其不帶硬技巧色彩的講究均衡的溫暖琴聲、理智而細節周全的音樂表達,施耐德漢顯然應該擔當起為德奧新一代小提琴獨奏境界樹立標準的重任。某種程度上,如果我們基於莫紮特、貝多芬、勃拉姆斯和維也納的密切關係來考量本土化的施耐德漢,那麽把他的一部分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錄音視為最貼近作曲家本意的正統傳達,應該是適宜的,盡管從聲望上說,施耐德漢及其遺產,並非一流的樂史談資。
有趣的是,樂史留名的施耐德漢有兩個,一個是本文主角的長兄瓦爾特·施耐德漢,長年擔任維也納交響樂團小提琴首席,兩兄弟都是捷克籍名師奧托卡·舍夫契克(他的學生還包括津巴利斯特和奧地利女傑莫裏尼)的門生,但據沃爾夫岡自稱,真正“教我如何成為一個音樂家”的則是朱利斯·溫克萊,他向溫克萊致敬的方式,後文還會提及。
1926年,施耐德漢首次歐洲巡演,這年月,正是茨威格所言的“昨日的世界”行將沒落之時,去20世紀小提琴名人堂翻翻檔案,那時節結伴而出的天才隊伍也蔚為壯觀。施耐德漢12歲就有錄音問世,1933年,他接替大哥在維也納交響樂團的位置,1937年進入維也納愛樂樂團和傳奇式的首席、被認為對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風格起決定性影響的阿諾德·羅斯平起平坐,不久取而代之。此後,他成立自己的四重奏組,又在薩爾茨堡莫紮特學院任教,接過庫侖坎普夫留下的兩大遺缺,一個是富特文格勒力薦的盧塞恩學院教職,一個是鋼琴大師費舍爾和意大利大提琴名手邁納迪期待中的三重奏搭檔席位,1956年,他和鮑姆加特納一起創辦了盧塞恩節慶弦樂團。50年代中期,他又跟著漢斯·斯瓦洛夫斯基學指揮,60年代的莫紮特協奏曲錄音,就是他指揮和獨奏才能共同體現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