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玫瑰,詩意地盛開與凋零——內弗遺音小記

字體:16+-

《玫瑰人生》的題外話

2007年上映的法國傳記影片《玫瑰人生》以再現“雲雀歌手”伊迪絲·碧雅芙的一生而廣受關注。影片對她和拳擊名手馬塞爾·瑟丹的曠世之戀著墨較多,那段愛情終止於1949年10月28日晚亞速爾群島上空的空難。本文想聊的是同機的另一位遇難者—小提琴家吉內蒂·內弗(1919—1949)及其音樂遺產。那架星座式遠程客機起飛前,內弗姐弟和有幸一睹名琴風采的拳擊手曾留下合影,誰料想,那竟是他們的遺照。飛機失事後,人們發現姐弟倆緊緊相抱,他們懷裏的那把斯特拉地瓦裏琴竟奇跡般的完好無損。在1935年的華沙維尼亞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上,16歲的內弗正是憑借此琴擊敗了大衛·奧依斯特拉赫。

早熟的內弗由其母啟蒙,5歲半演奏布魯赫第一協奏曲,7歲首次公演,9歲演奏門德爾鬆協奏曲。1930年11月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埃奈斯庫和蒂博,1931年,內弗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時遇見弗萊什,這位名師有意教導內弗,並對內弗的才華報以審慎和珍視態度,“我不會去碰你的天賦,我能做的就是純技術的幫助”。華沙奪魁後,她的巡回演出起始於漢堡,在約夫姆的合作下,她演奏了勃拉姆斯協奏曲。可能正是弗萊什的觀點讓內弗的演奏生涯避免了曇花一現,她短暫的演奏生涯明顯地顯現為上升趨勢,隻等迎來一個她的黃金時代。

戰後的1946年,她的足跡遍布北美。當富特文格勒在梅紐因協助下,用貝多芬協奏曲謀求與新世界和解的曆史性時期,1948年,內弗和卡拉揚合作了相同曲目,卡拉揚後來在柏林取得支配權後,找同樣來自法國的費拉斯做固定的協奏曲夥伴,其中是否別有深意呢?如果內弗活得足夠長,無疑,她將成為立體聲時代的寵兒,傳世唱片會數十倍於今日之留存。然而,就我們懷念內弗的唯一方式(聽錄音)而言,事實上她遺留的錄音已經足夠豐富,質量也足夠上乘,在保持了對她身後做無盡遐想的前提下,甚至於她詩意的離世方式也成了其魅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