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刀鋒邊上的青春——唱片裏的拉賓

字體:16+-

誰不迷戀於拉賓的琴聲?誰不歎息於拉賓的人生?

拉賓少時,跟紐約愛樂任樂手的父親學琴,後入朱利亞德音樂學院師從加拉米安。1947年11歲時公開演出,很快登上卡耐基音樂廳。50年代,其神童之譽轟動一時。60年代後基本告別錄音室,1972年1月19日離世。他的死,跟他的導致平衡機能喪失的服藥史有關,雖然其師加拉米安曾經公開表示拉賓已經戒毒很久了。拉賓唱片寥寥。90年代EMI出的6張套拉賓紀念集,把他不同時間演奏的兩個帕格尼尼第一協奏曲、聖-桑《引子與回旋》收在一起,得到EMI如此眷顧,一是拉賓的錄音實在稀少,一是他的演奏實在精彩到難以取舍,再一個就是紀念的意義高於一切—他生命後期的種種,放在“垮掉一代”的大背景裏也許不算什麽,但在20世紀漸行漸遠的今天,把他放進小提琴家群像裏來審視,特別是當他置身於普遍高壽的殿堂級大師群像裏,他短暫的一生和他神助一般的有限錄音,便提升了他的獨特。

小提琴的技巧向來有硬軟之分,成名成家的除了鶴立雞群者,硬技巧相差並不大,但軟技巧—音色和樂句的呼吸之別就複雜了,打動人的其實是軟技巧。拉賓的音色有奪人心魄的甘美,其甘美下蘊藏的力度,讓那琴聲具備一種刀鋒般的穿透力,而那甘美因為兼有這穿透力,便化為曠野裏升起的一種詩化蹤跡。

拉賓的樂句呼吸處理最值得稱道,這裏包含了右手運弓的技術問題,也包含了音樂節奏把握的天性,不同人對樂句拍子的理解不同,拉賓的音樂理念裏,拍子必須足夠到位,呼吸必須足夠深入,這是他手中流出驚人之句的關鍵。如果拉賓對錄音有特殊的愛好,他完全有條件把所有的小提琴名作掀翻,讓它們唱出新意。遺憾的是,他並未能跨過人生那道坎兒,進入“後神童”的寬闊地帶,他的成就因為閃亮時間的短促而永遠停留在了“青春做伴”的層麵之上,在別人,這隻是個階段性亮色,在他,則成了永久的標誌性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