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洗耳恭聽:讀懂音樂大師

巴爾幹的孤鷹——伊沃·波格雷裏希的唱片編年

字體:16+-

前南斯拉夫鋼琴家伊沃·波格雷裏希(1958—,以下簡稱波格)參加1980年第十屆華沙肖邦比賽於第三輪出局,評委之一瑪塔·阿格麗姬拂袖而去……關於這段插曲,傅聰在一個采訪記裏說道,“這件事瑪塔跟我說過,她認為他至少應該進入決賽,但她從來沒有說過他應該拿冠軍!的確,波格彈肖邦路子很怪,技法和表現都有問題,她還給我看過當時她在比賽中作的記錄,確實是這樣!可她覺得波格在鋼琴上實在出類拔萃,特別有光彩,這麽好的鋼琴家應該得到尊重,不讓他進入決賽她不甘心”!

波格11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16歲升入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1977年結識並師從格魯吉亞女鋼琴家凱澤拉傑,因為她給了他從未遇到的尖銳批評,日後,相差20歲的師徒倆結為伉儷,移居倫敦。1996年,凱澤拉傑病逝,臨終吐出的一口黑血令緊緊相擁的波格白衣盡染。波格行事風格一如其鍵盤上的乖張不羈。他曾把一篇攻擊其藝術品格的文章送交倫敦一心理機構評估,得出作者具有同性戀傾向的結論後,他把評估報告寄給了那個作者。1999年的一期三聯《讀書》上登過一篇《波格雷裏希軼事》(署名法謨),文中所載的波格語出驚人:“普羅柯菲耶夫的奏鳴曲是為我而寫的,題獻給裏赫特之流豈不謬哉?”被他痛扁的還有霍洛維茨。

華沙比賽後不久,波格就和DG簽了錄音合同,他在DG的唱片至今僅十來張,那些錄音終止於1998年推出的《圖畫展覽會》,它們都是正價片,每張時間多在四五十分鍾,曲目覆蓋麵極廣,但他絕不貪大務全。近年來,關於他的消息似乎沉寂了,但願這篇小傳,隻是一種呼喚和期待,而不是一份總結報告。

80年代,夜之幽靈的閃亮

波格在DG公司的第一張唱片是1983年的貝多芬32號奏鳴曲和舒曼的交響練習曲,遺憾的是至今無緣一聽。DG資料顯示,80年代後正價新錄的貝多芬32號奏鳴曲除了波格,另有以慢而著稱的烏戈爾斯基,和烏氏38分鍾的超長版本比起來,波格的29分鍾還算中規中矩。另一張肖邦第二協奏曲(阿巴多/芝加哥交響樂團),波格的次樂章速度較慢但末樂章則較快,平衡下來總的演奏時間比齊默爾曼的兩個DG錄音都短,首樂章也是快慢相間而突出對比的,但波格的音色變化在此並不豐富,隻是極端的強、深和冷,這張唱片無疑是另類的,或許其冷色調的呈現的確指向肖邦的陰柔之美,但樂句的呼吸行進並不流暢,補白的升F小調波蘭舞曲(Op.44)感覺更是失敗,第二段調性變化部分彈得有點雜亂,整體連貫性完全不能和波裏尼相比,更不必說精確度了,這個曲子在後來重錄的錄像版裏就大為改善。顯而易見,在80年代,波格的個性化演奏尚有不穩定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