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文明探源:希臘羅馬專題論集

字體:16+-

對於羅馬早期史學,羅馬人自己就有過評論。他們非常明白自己的位置,也不否認自身的影響不如希臘人。例如,加圖自己認為:他已經做了與斯巴達的李奧尼達同樣的事情,但得不到李奧尼達同樣的光榮。[1]原因就在於羅馬曆史記述上的嚴重滯後。

西塞羅的朋友阿提庫斯對此則分析得更清晰、更精辟。他在竭力勸說西塞羅撰寫曆史作品,以改變羅馬史學的落後地位時,曾這樣說道:

“在大祭司長們的年代記之後(沒有什麽別的敘述比那些記載更枯燥的了),如果我們看一看法比烏斯,或者你常常提到的加圖,或者庇索,或者法尼烏斯,或者維諾尼烏斯,雖然他們中間可能這個人的敘述比那個人的敘述要富有生氣,然而又有誰的敘述比他們的更貧乏呢?誠然法尼烏斯的同時代人安提帕特爾的敘述稍許活躍一些,並且盡管他的敘述也很粗糙,未加修飾,缺少光澤和藝術性,但他仍然能夠提醒其他人更精心地寫作。然而替代他的是可敬的克勞狄烏斯和阿塞利奧帕,他們與科利烏斯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卻更接近於前輩們的平淡和粗劣。”[2]

羅馬人自知他們的史學不如希臘人博大精深,自知其表達方式與希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對自身史學不發達的原因皆有深刻的分析。這我們可從薩魯斯特的著作中看得很清楚。薩魯斯特這樣說道:

羅馬人民從來不曾有過這樣的有利之處,因為他們中間最有才能的人們總是從事實際的事務,他們總是要在身體力行的情況下使用他們的頭腦;最優秀的公民重視行動而不喜空談,他認為他自己的英勇行動應當受到別人的稱讚,而不應由他本人來記述別人的英勇行動。[3]

為改變上述根深蒂固的觀念,薩魯斯特主張:“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當然值得讚賞,而以語言文字記述國家事務也是合適的。”對於羅馬而言,不僅要有建功立業之人,而且要有記述別人功業的人。他們都應受到“我們的稱許。”[4]薩魯斯特的《喀提林陰謀》和《朱古達戰爭》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寫作完成的。如果說大祭司年代記是羅馬史學之根,法比烏斯·匹克脫代表的是羅馬史學朦朧覺醒的話,那麽加圖展示的卻是拉丁民族史學的自覺,而薩魯斯特則更有了超越希臘史學的巨大願望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