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敘事文體的獨特性,在談到抒情文體時已經有所涉及。對此,美國學者浦安迪有比較好的說明。在他看來,如果將抒情詩、戲劇和敘事文都設想為表現人生經驗的本質和意義,那麽,“抒情詩直接描繪靜態的人生本質,但較少涉及時間演變的過程。戲劇關注的是人生矛盾,通過場麵衝突和角色訴懷——即英文所謂的舞台‘表現’(presentation)或‘體現’(representation)——來傳達人生的本質。唯有敘事文展示的是一個延綿不斷的經驗流(flow of experience)中的人生本質”。總的說來,“任何敘事文,都要告訴讀者,某一事件從某一點開始,經過一段規定的時間流程,而到某一點結束。因此,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充滿動態的過程,亦即人生許多經驗的一段一段的拚接。”[1]因此,在敘事文中,事件在時間上曆時的連續性的性質被視為是重要的特征。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西方的敘事學研究中,戲劇通常也被作為故事的結構方式來被當作敘事作品加以分析。
以下是轉譯自一本英文著作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女人坐在她古老的、窗戶緊閉的房子裏。她知道她在整個世界上孤身一人;所有別的事物都已經死去了。
門鈴響了起來。
這稱得上是最短小的恐怖故事,如果沒有太多的理論家的條條框框的話,甚至可以鬥膽將之稱為最為短小的恐怖小說?這個故事設定了一個場景——“古老的、窗戶緊閉的房子裏”,並將一個人物(女人)放在這一特定的場景中激發我們的興趣。盡管我們不能從這極為有限的篇幅中真正地了解這個人物,我們還是進入了她的情感並分享她的感覺,那種“在整個世界上孤身一人”的感覺。然後,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門鈴響了起來”。這個故事在緊張的使人困惑的結局中戛然而止,這又更像一部饒有興味的小說的開頭,它設置了一個懸念:誰在這除了這個女人再無其他的世界上按響她的門鈴?就像許許多多含義豐富的、要複雜得多的小說一樣,這個故事用寥寥幾語激發起我們的想象,促使我們關心這個女人的感受與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