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文的時況
敘事作品是一個具有雙重時間性的序列……:所講述的事情的時況和敘述的時況(所指的時況和能指的時況)。這個二元性不僅可以造成時況上的扭曲——這在敘事作品中司空見慣,例如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說中的兩句話或者電影中幾個“反複”剪接的鏡頭來概括——,而且,更根本的是,我們由此注意到,敘事作品的功能之一即是把一個時況兌現在另一個時況當中。
這個被如此著重強調的二元性——德國理論家用erz?hlte Zeit(故事時況)和Erz?hlzeit(敘事文時況)這對詞組來表示——,不僅是電影敘述的一個特征,而且也是口頭敘事作品的一個特征,從它美學構思的所有水平上講都是如此,包括地地道道的“文學”水平,即史詩朗誦或戲劇敘述。也許,在其他敘述表達形式中,例如“照片小說”或連環畫(或是手繪的,例如尤比諾的組畫;或是刺繡的,例如馬蒂爾德王後的“毯畫”)等等,這種時況的二元性則不那麽明顯,因為,雖然這些表達形式構成圖象的序列,要求人們連貫地或曆時地去觀看,但是它們也適合於甚至促使人們用一種整體的共時的眼光去觀看,或者至少人們的眼光不再受圖象順序的支配。從這個角度講,書麵文學敘事作品的位置便更加難以確定。如同口頭的和電影的敘事作品一樣,書麵敘事文隻能在一個時況內,即,不言而喻,閱讀的時況內被“消費”,被實現。即使人們可以打亂它各個成分的順序,隨心所欲,重複地或者有選擇地去閱讀,但是徹底的字麵顛倒卻不可能。一部影片可以倒著放映,一個圖象接著一個圖象,而一篇原文——隻要它還成其為原文——則不可以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甚至一個字一個字地,哪怕是一句一句地倒著讀。書本是受製約的,甚於人們今天常說的語言指事的線性結構,在理論上容易否認,在現實中卻不那麽容易掃地出門。然而,這裏談不上把書麵敘述(文學的或非文學的)與口頭敘述等同起來。書麵敘事文的時間性在某種意義上是取決於條件和工具的,和一切事物一樣,它產生在時間當中,存在於空間當中,並且它本身就是一個空間實體,“消費”它所需要的時間就等於走遍它或穿越它所需的時間,就像我們走一條路或穿越一片田野那樣。敘述原文和其他性質的原文一樣,隻具有一個時間性,即,形象化地說,它從它自身的閱讀那裏借來的時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