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心雕龍》中的文本結構理論
劉勰是南朝的文藝理論家,他的《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理論巨著,清代史學家、文學家章學誠曾誇讚《文心雕龍》體大慮周。
在《文心雕龍》中,劉勰的文本結構理論散布於全書,在《情采》《鎔裁》《聲律》《麗辭》《比興》《誇飾》《事類》《練字》《隱秀》《附會》等篇中皆可窺得,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劉勰在《知音》篇中所述的“六觀”。由此可見,“文學是分層次的”這一觀點並不僅僅屬於西方,更重要的是,劉勰提出“六觀”思想的時間是遠遠早於西方學者的。
要談“六觀”,先要明白何為“知音”。在此處,“知音”是指能夠對文學作品生發出正確的批評與理解。從《知音》篇所載“是以將閱文情,先標六觀: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斯術既形,則優劣見矣”即可得知,在劉勰看來,要考察文學作品,可將其劃分為六個層麵:作品體裁、作品詞句、創新與否、表現手法、用典意義、作品音節。劉勰認為,如果分別從這六個層麵來批評一個具體的文學作品,那麽這個作品的好壞就顯而易見了。
(二)“言意之辨”中的文本結構理論
“言意之辨”是中國文學批評發展出的關於文本結構的獨具特色的理論,具有重要的哲學與美學意義。
早在先秦,就已經有了對言意關係思考的記述。《周易·係辭上》中就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的討論。在這裏,顯然可知“言”是《易經》中的卦辭,而“象”是卦辭所指向的意義,但語言是無法完全表達意義、意義是無法被語言所窮盡的,文學作品被分為語言與意義兩個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