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二、國粹派的界定

字體:16+-

盡管晚清“國粹”說盛行一時,主張保存國粹者比比皆是,但卻非持是論者皆得冠之為“國粹派”。國粹派是有自己明確的內涵與外延的概念。學術界曆來用以專指革命派內部以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等為代表力主保存國粹的一派人,這無疑是正確的。但為了便於以下論述,有必要就國粹派的界定,稍加申論。

著者認為,所謂晚清國粹派,當具備三種要素:

1.有相對穩定的以保存國粹為共同旨趣的團體與刊物,因而得以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國粹理論。

2.晚清國粹思潮所以能產生廣泛的影響,原因在於它是其時民主革命思潮的一部分;具體說,國粹派的國粹論直接助益於排滿革命論,因而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這也就決定了國粹派當具有排滿革命派的品格。

3.有在自己國粹思想的指導下研究國學的實踐,換言之,即是他們保存國粹的理論與實踐,具有推動中國傳統學術變革的意義。

據此衡量,以張之洞為首的清朝大吏雖然侈談保存國粹,卻不足稱國粹派。1903年張百熙、榮慶、張之洞會銜的《學務綱要》強調:“中國之經書,即是中國之宗教,若學堂不讀經書,則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謂三綱五常者盡行廢絕,中國必不能立國矣。”[1]張之洞1907年改湖北經心書院為存古學堂,並有《保存國粹疏》流傳海內,在其時附庸風雅、倡言保存國粹的清朝大吏中更是佼佼者;但其奏疏同樣寫道:“存古學堂重在保存國粹……無非以崇正黜邪為宗,以喜新忘本為戒。夫明倫必以忠孝為歸,正學必以聖經賢傳為本。”但學堂新進之士,喜新忘本,竟有罷讀四書五經者,“正學既衰,人倫亦廢。為國家計,則必有亂臣賊子之禍;為世道計,則不啻有洪水猛獸之憂。此微臣區區保存國粹之苦心,或於世教不無裨益。”[2]由此可見,張之洞等清朝大吏談國粹,無非是將尊孔讀經、封建的綱常名教均冠以國粹,借此阻遏新學,排拒革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