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初十年,是經庚子之役創钜痛深之後,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空前高漲的重要時期。與此相應,晚清的政治格局和文化思潮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動。就前者而言,集中表現為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立憲派的對立迅速激化和排滿革命風潮洪波湧起;就後者而言,則集中表現為自19世紀中葉以來,日趨激烈地否定中學、追求西學的社會文化思潮的發展態勢發生了變異,社會文化心理呈現出向傳統文化回歸的新態勢;而國粹派和國粹思潮的崛起,正是其重要的表征。
以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諸人為代表,晚清國粹派一身二任,既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一翼,又是一批精通國學的學者。作為排滿革命派,國粹派有別於一般黨人,不僅擅長借經史為革命釀造**,而且更關切中國傳統文化的命運。他們看到了民族危機與文化危機的一致性,相信文化危機是更本質、更深刻的民族危機。因此提出“保種、愛國、存學”的口號,呼籲人們重視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他們不僅孜孜以複興中國文化為己任,而且鮮明地提出了以固有文化為主體,積極整合西方文化,發展民族新文化具有前瞻性的新思路;作為學者,國粹派也不同於傳統士人,而具有共和革命者的立場、情思即時代感。他們將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社會科學的某些理論與方法,運用於傳統的學術研究領域,在“研究國學,保存國粹”和“古學複興”的名義下,身體力行,有力地推進了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化。要言之,國粹派及國粹思潮的崛起,實從一個側麵鮮明地彰顯了20世紀初年中國社會政治、文化變動及其相互交感的時代品格。因此,國粹派及國粹思潮的出現,決非如某些論者所說,是封建地主階級複古思潮在革命派隊伍中的頑強表現;而應當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潮在傳統的學術文化領域的延伸。同時,也惟其如此,研究國粹派及其國粹思潮,不僅是研究中國近代文化史的重要課題,而且,我們對於辛亥革命史乃至整個中國近代曆史的理解,也可緣此獲致進一步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