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以推翻腐敗的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其指導思想為民主主義,具體為孫中山歸結的三民主義。但是,在革命發展過程中,革命黨人內部意見不一,思想雜陳。一個明顯的表現,是國粹思想和無政府主義思想的流播。這兩種思潮,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都不同程度地產生過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國粹思想趨向保守,無政府主義則是過激。然而,曆史現象又是複雜的。國粹派的主要人物章太炎曾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他的一些作品有著濃厚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另一個主要人物劉師培更為突出,他既大力宣傳國粹,又狂熱鼓吹無政府主義。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來衡量,劉師培既是保守,又很激烈。換句話說,是既偏右,又極左。這種現象,在近代中國並不罕見。就劉師培來說,他的無政府主義最終歸於複古主義。他和章太炎一樣,都跟孫中山、同盟會鬧分裂,而且走得更遠,乃至變節投靠清方。辛亥革命後,劉師培參加發起“籌安會”,擁護袁世凱複辟帝製。新文化運動興起,他辦《國故月刊》,以“國故”對抗新文化。從宣傳國粹到鼓吹“國故”,雖不能等同視之,但其間自有一脈相承之處,而不是截然兩橛。劉師培的這種現象,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在近代中國,不僅封建勢力頑強地存在著,封建思想意識也濃厚地籠罩著社會。即如自稱“激烈派第一人”的劉師培,仍然具有濃厚的封建思想,他的無政府主義不免帶有封建性的特色。這就是“死”的拖住“活”的。
這裏無意也不可能對國粹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作全麵的論述,隻不過是由之引發的片斷感言而已。國粹思潮是清末有影響的社會思潮之一,學術界對它雖有所研究,但不夠係統、全麵,評價也不一,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對這股思潮簡單地予以否定,並不符合曆史實際。至於怎樣的評價才恰當,不僅是史實問題,還有認識問題,方法論問題,甚至有感情問題。所謂感情問題,就是說研究者對他的研究對象往往容易偏愛,帶著感情色彩而影響了客觀性。研究曆史要實事求是,從曆史實際出發。當然說起來容易,做到並不容易,需要努力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