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附錄二

字體:16+-

一、晚清國粹派論孔子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學者,中國傳統文化的化身。但經曆代封建統治者的推崇和利用,又成了封建君主專製主義的精神支柱。

晚清國粹派是一些以保存國粹、複興古學為己任的國學大家。那麽,他們怎樣論孔子?這無疑是個有意義的課題。探討這一課題,不僅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正確認識國粹派,同時,也可加深對整個辛亥時期社會思潮的理解。

(一)孔子是人,不是神

如果說,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曆代封建君主漸將孔子抬至“大成至聖先師”的地位,是聖化孔子的話;那麽,戊戌時期,康有為藉今文經推進變法,力尊孔子為教主,立孔教為國教,則是神化了孔子。他說:“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艱,黑帝乃降精而救民患,為神明,為聖王,為萬世作師,為萬民作保,為大地教主。”[1]然而進入20世紀初年,“孔教問題”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論:夏曾佑先是主立孔教為國教,後又反過來,力斥幾千年來是孔教誤中國;梁啟超則認為保教非所以尊孔;中國教育會甚至專門舉辦討論會,激烈“爭論孔子是否為教主”[2]。

耐人尋味的是,以章太炎、劉師培、鄧實等人為代表的晚清國粹派,雖力主複興古學,卻力排眾議,鮮明主張:孔子是古代學者而非教主,是人而非神。

康有為諸人主孔學為宗教的一個主要論點是認為周末諸子並行,乃“皆創新教”[3],孔子在競爭中獲勝,故千年定於一尊,成中國大教主。包括孔學在內的周末諸子學,到底是宗教還是學派呢?鄧實指出,“九流固出於史官,六經皆先王政典,製禮作樂,道術盛於周公”[4]。因之,包括孔子在內,諸子並興,無非“各尊所聞,各欲措之當代之君民”,求顯理想而已。他們創立的是學派,而非教派。劉師培於此發揮得最充分。他說,古學出於史官,“是則史也者,掌一代之學者也,一代之學,即一國政教之本”[5]。及周末官失其傳,諸家並起,各執一術自鳴。例如,儒家之學即教民之遺法;墨家之學即宗祀之舊典,法家之學即行政之大綱,如此等等。就孔學而言,孔子所立之六經,皆周史所藏舊典,而為孔門教科書:《易》為哲學講義;《詩》、《書》為唱歌國文課本;《春秋》為本國近世史課本;《禮》為倫理心理學講義;《樂》為唱歌體操課本。因是可知,諸子“皆學術而非宗教”[6]:“孔子者,中國之學術家也,非中國之宗教家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