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派的人性論是其整個倫理道德思想的一個重要基石。他們繼承了明、清以來進步思想家反對宋儒“存天理,滅人欲”的積極思想成果,並賦予自己人性論以鮮明的資產階級性質。這集中表現在他們提出了“性有體用”的自然人性論。
“人”是什麽?在國粹派看來,人不過是自然界進化的產物。人與萬物一樣,同由“原質”構成,所以,一旦死去,原質重新化合為他物,“而人性亡矣”[1]。至於人不僅有血氣,而且有心知,這可由胚胎學來說明。人的心知、智慮非如古人所說“氣”,而是男女精蟲胚胎化育的結果。“人所以有知者,分於父母,精蟲胚珠是也。二者又攝引各點以為我有,使成官骸,而七情益擴,故成此知識,由於兩情相搏,以生神明也”[2];也可借生理學來解釋:“天下事事物物,易與五官相觸……耳、目、鼻、口、手、足,鹹有神經可以與腦髓相連。若偶與事物相接,則事物之象即由神經達腦髓,與電信同。……惟身有所感,則心有所觸,故心即恃身而有知。然既與事物相感,則人心遂生思辨之能……能比較斯能分析,積之既久,由此推彼,由彼推此,而大小、高下、精粗、美惡,遂由人心中而辨別矣”[3]。
人既為自然進化的產物,又何以解釋關於人性善惡自古爭論不休的問題呢?國粹派正是在闡發自己認定人性無善無惡的見解的過程中,提出了“性有體用”的自然人性論。
這在馬敘倫闡釋最為周詳。他在《論性》長文中說:“是故性者,彌綸磅礴於天地之中,無物而不具者也。雖然所同具者性之體,而所不同具者性之用”。所謂“性之體”,就是指萬物所同的物質構成,即“氣化之自然”;所謂“性之用”,就是指無機物、植物、動物間有無血氣心知的差異。不過,其“性有體用”說又分兩個層次:就“氣化自然”為萬物“受生之質”而言,屬宏觀層次;就人具有“無所教而然”的特性而言,則屬微觀層次。所以他又說,人的“手、足、耳、目百體俱有性”,感情而動,手握、足履、耳聽、目視,則為性之用。其性無善惡論,主要就後一層次發揮。馬敘倫認為,古人所以糾纏於性善、性惡之爭,要在不知性有體用之分。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謂“性相近”者,即指其性之體,所謂“習相遠”者,即指其性之用。習有善惡,而性不與焉。他說:“然則生之謂性之體,生者氣化之自然,無分於善惡。習之謂性之用,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是不明性有體用,不足與論性”。人性的本身無所謂善惡。人性有似目,目可以視,但視者何色,卻非目所能決定的;人性又似土,土可以陶,但陶者何形,也不是土所能決定的。所以,人性有體必有其用,但用諸於善還是惡,又與體無關,“猶夫不能責目以視白而不視黑,責土為陶方,而不陶圓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