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學報發刊辭》的“例言”寫道:“用理秘文,發揚幽潛,誌古匡今,俾作箴砭,撰史篇”[1]。鉤深致遠,探賾索微,意在誌古匡今,箴砭現實。可見,國粹派史學思想的核心是:通史致用。
國粹派通史致用思想的形成,固然與上述他們對史學功能的認識有關,但以下的因素,也至關重要:
首先,是出自他們對中國史學優良傳統的體認。國粹派認為,中國史學肇端於上古史官。在上古,尊人鬼,故崇先例;奉先例為法儀,載之文字,謂之“法”、“書”、“禮”。其事便是史職。掌其職者,謂之太史、卿大夫。有官才有法,故法具於官;有法才有書,故官守其書。“是則史也者,掌一代之學者也。一代之學,即一國政教之本……史為一代盛衰之所係,即為一代學術之總歸”[2]。這即是說,不僅史為中國學術肇端之府,且官師合一、學用統一,一開始便形成了中國史學及全部學術的特點與優點。所以,所謂《六經》,就是先王的政典、史官的實錄。先秦九流並起,共出史官。諸子承《六經》餘緒,各成一家之學,即各成一家之史。諸子之史,“派別雖殊,而究之皆規切時弊,以致實用”[3]。迄漢代司馬遷著《史記》,倡言“究於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中國史學的發展雖經曆了由“史”變“經”,複由“經”變“史”的轉換,但其通史致用的優良傳統一脈相承。國粹派對先秦史學流變的見解,具有多大的科學性,是另一問題;但從司馬遷著《史記》,力倡“通古今之變”,到司馬光撰《資治通鑒》,申言“止欲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戚”[4],中國史學無疑是形成了自己通史致用的優良傳統。國粹派體認這一點,並沒有錯,其孜孜以“誌古匡今,俾作箴砭”為治史的圭臬,也應當說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