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晚清國粹派文化思想研究

一、中國傳統史學不足“當意”

字體:16+-

國粹派重國學。但在他們的心目中,“國學,當首經史”[1]。而經即史,“經學還是曆史學的一種”[2]。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國粹派主張國學,其主要內容就是史學。故章太炎肯定:“國粹以曆史為主”[3]。其重史,不言而喻。

但是,具體地說,國粹派又將史學的社會功能,主要地概括為兩個方麵:一是借以培養國民的愛國心。在他們看來,曆史就是最可貴的國粹。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於他具有曆史的觀念,因而能合群,進而“建國家,辨種族”[4]。失去曆史的民族,是無根的民族,一盤散沙,不可能競存於世界。章太炎十分形象地將國民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比作莊稼,而將民族的曆史則比作莊稼賴以紮根和吸取養料的沃土。他說:“仆以為民族主義,如稼穡然,要以史籍所載人物製度、地理風俗之類,為之灌溉,則蔚然以興矣。不然,徒知主義之可貴,而不知民族之可愛,吾恐其漸就萎黃也”[5]。這就是說,唯有曆史才是保持民族凝聚力無可替代而又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所以,國粹派始終堅信,培養人們的愛國心,此種“潤物細無聲”的無形之用,乃是曆史的“最大的用處”[6]。也惟其如此,必須將曆史知識化為國人的常識。

二是鑒往知來、推進人類文明的利器。馬敘倫曾對史的“名”、“實”,作了界定。他認為,史之名雖始於文明開化之世,但史之實就其原指過去的事實而言,“它與宇宙並生”;人們將宇宙萬物的化育過程及人類過去的實踐作為自己研究的對象,史便成了專門的學問,稱史學或“曆史之學”。所以史的作用就在於它以鑒往知來為職誌,可成推進人類文明發展的利器。他說:“達史之用,可以促開化,可以進文明。”[7]“中人而有誌於興國也,誠宜於曆史之學人人辟新而講求之,蓋曆史固文明之嚆矢也。”[8]鄧實表述得更明確,在他看來,人類社會曆史的進化,實為古今無窮遞嬗的過程。“今”為“古”之發展,而“古”即孕育著“今”。說到底,曆史的功能就在於為人類社會此種古今遞嬗生命機製的正常運作,提供了無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他說:“(人群進化)當其既進,有已往之現象,當其未進,有未來之影響。曆史者,即其一大群之現象、影響也。既往之文明現象,惟曆史能留之,未來之文明影響,惟曆史能胎之”[9]。這裏的見解與馬敘倫 “曆史文明之嚆矢”的說法,顯然是一致的:不僅人類過往的“文明現象”有待曆史來保存;更重要的是,它所蘊含的對未來的“影響”,也有待於曆史積極的保存、提煉與轉換,從而得以實現新舊文明的遞嬗和推動人類社會的進化。鄧實無疑較他人更有力地彰顯了史學作為文明利器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