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國粹派不僅有著排滿革命共同的政治基礎,而且作為一個學術派別,就其主要代表人物而言,又有著共同的學術淵源關係。此種政治上、學術上的雙向趨同,使國粹派較之其他政治派別具有更加耐久的維係力。同時,也因是之故,探討其學術淵源,可使我們對國粹派及其文化思想的理解,多一層曆史感。
國粹派共同的學術淵源,就在於他們都承繼了清代樸學的緒餘。
樸學即漢學,為清學中堅。清初顧炎武開其先河,迄乾嘉間,蔚為大觀,漸成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和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兩大學派。吳派尊崇漢學,篤守家法,為學最專,但“不問‘真不真’,惟問‘漢不漢’”,略嫌猵狹;皖派為學最精,“實事求是,不主一家”,被梁啟超譽為最能體現清學精神即體現科學與解放精神的理性學派。[1]戴震之後,其弟子異趨,衍成幾多學派。其中,揚州學派、浙江學派和嶺南學派,更具影響。迨清末,三派的流風餘韻,風雲際會,複緣國粹派而彰顯。
揚州學派 揚州於乾嘉之際,實為吳、皖兩派漢學交匯之區。惠棟吳派弟子多來居揚州,若汪中、劉台拱、李惇、賈田祖、江藩等以次興起。皖派巨擘戴震本人曾久居揚州,其弟子除金壇段玉裁外,也以揚州為盛。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傳其形聲訓詁之學;興化任大椿傳其典章製度之學;江都焦循則擴其義理之學。儀征阮元,友於王氏、任氏、焦氏,複從戴震鄉裏同學淩廷堪、程瑤田問故,得其師說。吳、皖二派在這裏並非互相對立,而是彼此交融。汪中、李惇,劉台拱均為王念孫同裏,彼此交善。劉台拱正是在王的影響下,專意說經;而汪中則自謂上承顧炎武、惠棟、戴震一脈相傳的餘緒,並擬作《六儒頌》。[2]所以,由任大椿諸人開其先河的揚州學派,實兼容吳、皖二派而成長。道、鹹間,阮元以古學躋顯位,風聲所樹,揚州經師輩出,一時稱盛:“蓋乾嘉道鹹之朝,揚州經學之盛,自蘇常外,東南郡邑,無能與比焉。”[3]不過,劉師培強調,從汪中到其先祖,揚州學派乃得戴震真傳,為皖派嫡係。所以他在《戴震傳》中說:“故先生之學,惟揚州之儒得其傳 ,則發揮光大固吾郡學者之責也。”[4]劉師培的曾祖父劉文淇,早年受經於淩曙,又從阮元問故,與劉寶楠同為揚州學派的後勁,故淮東有“二劉”之目。劉家世傳經學,劉文淇與其子毓崧、孫壽曾,均以經學名於道鹹同光四朝,並列《國史·儒林傳》。劉師培的父親貴曾,亦以經術發名東南。所以,劉師培少承家學,“未冠即耿思著述,服膺漢學,以紹述先業,昌洋揚州學派自任”。[5]當代著名學者張舜徽先生也肯定說:“劉師培出生的年代雖較晚,卻是清代揚州學派的殿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