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作品選·西方卷(下)(第2版)

福克納

字體:16+-

威廉·福克納(1897-1962)是美國著名作家,意識流文學在美國的代表,194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一生寫作了19部長篇小說與12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故事都發生在他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中,世稱“約克納帕塔法體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喧嘩與**》。

《喧嘩與**》講述了南方一個沒落的白人家庭的故事。全書共分五部分,從不同的視角講述。第一個敘事者是家中幼子班吉,描述1928年4月7日他33歲生日這天。班吉智障,因此他的講述混亂不堪,現實與回憶夾雜,時空錯亂。第二位敘事者是長子昆丁,時間是1910年6月2日他即將自殺前夕。作為衰落中的種植園繼承人,昆丁驕傲而脆弱,因妹妹凱蒂失貞而心理失衡,最後投河自盡,他的敘述既有許多哲學化的思考,也表現出崩潰的心理狀態。第三部分由次子傑生講述,時間是1928年4月6日。傑生為人自私、冷酷,私藏凱蒂給私生女小凱蒂的錢,最終還是被私奔的小凱蒂偷走。第四部分為全知視角,以家中黑人女仆迪爾西為核心,她是家中唯一具有道德力量的人。小說出版十五年之後,福克納又寫了一個附錄,將康普生家的故事作了補充。五個部分彼此交叉、補充,構成了一個斑駁陸離的家族故事。

節選部分為小說一開始的班吉的講述。《喧嘩與**》英文原名來自莎士比亞名著《麥克白》中主人公的獨白:“人生就像一個白癡講的故事,充滿了聲音與瘋狂,毫無意義。”班吉沒有思考能力,所以他對生活中的一切認識都是具象和情感的,但正因為如此,人們在他麵前不加掩飾,他單純的內心也不加選擇地折射出周邊人們的真實狀況。由一位白癡開場講述家族的故事,渲染了南方舊式家庭的頹敗氣氛。

《喧嘩與**》模仿了《聖經》中的“四福音書”的寫作。“四福音書”從不同視角講述了耶穌的生平。《喧嘩與**》的時間設定,以及部分情節的設定都刻意對應福音書的相關記載;家中唯一的女兒凱蒂也像耶穌一樣,是其他人所講述的故事圍繞的核心。通過這種對經典的反英雄摹仿,小說具有很強的道德維度,並對比出小說中故事的頹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