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是俄國偉大作家,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1863—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堪稱世界小說的巔峰之作,《複活》(1889—1899)則是托爾斯泰一生精神探索的總結。
本書所選《安娜·卡列尼娜》的章節,描寫了安娜與伏倫斯基的相遇及安娜的自殺,列文的農事活動與最終獲得內心的平靜。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女性形象。托爾斯泰欣賞安娜的生命**,肯定她追求個人幸福的權利,但又認為安娜為追求個人愛情而破壞了家庭,離愛的最高境界“愛他人”還有距離。列文是托爾斯泰筆下探索型人物形象的一個發展。他想通過貴族的自我完善、自我調整,使自己的階級適應時代,進而脫胎換骨。最後,列文從大自然和農民那裏獲得啟悟,認識到生命的意義在於“為上帝、為靈魂活著”,要不斷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安娜和列文的心理過程還有明顯的差異,安娜側重於情感的矛盾和鬥爭,列文則偏向智性思考和頓悟。托爾斯泰在心理表現的手法上也作了種種探索,安娜臨自殺前的心理形態被一些學者認為開啟了日後小說中意識流描寫的先河。
長篇小說《複活》是托爾斯泰長期精神探索的總結性作品。貴族涅赫柳多夫在姨媽鄉間莊園度假時誘奸了她的養女兼女傭馬斯洛娃。十年後,淪為妓女的馬斯洛娃因和一宗投毒案有牽連而被判有罪。涅赫柳多夫作為審判的參與者,心靈受到極大震撼,決心贖自己的罪。他向馬斯洛娃求婚,並為救助她多方奔走。替馬斯洛娃上訴失敗後,又隨馬斯洛娃一起去她的流放地西伯利亞。本書節選的第一個場景中,無辜的馬斯洛娃出庭受審,而造成她墮落的真正罪犯涅赫柳多夫卻坐在陪審席上,荒謬的結果在涅赫柳多夫心靈掀起風暴。第二個場景是追溯十年前二人初次相見時的情形。涅赫柳多夫是一個精神探索型主人公,他懺悔和贖罪的過程與對國家製度、社會製度、教會製度和經濟製度的猛烈批判之間具有同構性。此外,主人公的精神轉變被提升到基督教對人類終極意義上的祝福的高度來看待。主人公精神探索的真誠,那種近乎自虐的靈魂拷問,自覺的人類承擔,具有巨大的道義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