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作品選·西方卷(上)(第2版)

福樓拜

字體:16+-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法國承前啟後的現實主義藝術大師。他在創作中偏重於客觀寫實和精雕細刻,倡導“客觀而無動於衷”的美學原則,追求嚴謹精致的藝術風格,其文學觀念對後來的自然主義有重要影響。

福樓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包法利夫人》(1857)通過描寫外省富裕農家獨生女愛瑪的人生悲劇,鞭撻腐化墮落的資產階級社會。她滿腔熱情、義無反顧地投入虛幻的愛情之中,卻無法看清自己所愛的人原本是自私自利、庸俗淺薄之徒。作者像一個“中立”的導遊,帶領我們逐一去認清這些“正人君子”的真實嘴臉,更讓我們看到了金錢關係、名利追求對社會關係的強大支配作用和腐化效應。愛瑪對愛情的幻想越多,她的幻滅也就越大;她對社會的惡濁鄙俗感受得越真切,社會對她的報複就來得越凶狠;她的反抗越強烈,她的毀滅就來得越快速。愛瑪的悲劇正在於此。臨死前,愛瑪“什麽人也不恨了”。這種近乎無聲的抗議,飽含著無盡的淒涼、酸楚和莫名的傷痛、悲愴,實則是對當時過於冷酷、殘忍的法國社會現實的強烈控訴,同時也是對資產階級文化的深刻嘲諷。

這裏節選的兩節集中地體現了福樓拜倡導的現實主義美學原則。第二部第八節描寫的“農業展覽會”成為了讀者考察外省風俗時不可多得的典型環境。本來是展示農業生產成就的大會,竟然成為了羅道爾弗勾引包法利夫人的應時舞台,這多少有幾分滑稽與嘲諷。更巧妙的是,作者交替敘述羅道爾弗虛情假意的“求愛”表演與官員們裝腔作勢、空洞浮泛的致詞,使二者之間構成一種有趣的相互映襯關係。

第三部第七節以愛瑪借款還債為焦點,提供了一個讓讀者進一步認識作家筆下人物的舞台。這些不同人物雖各自的言行不同,但其世故、冷漠則如出一轍。作家有條不紊地把這些人物逐一展現在讀者麵前,顯示了其高超的藝術駕馭能力。如果將這兩章對比著閱讀,則會對福樓拜描繪豐富多彩世態的功力有深刻的印象,對其細膩而不瑣碎、詳略得當的描寫風格獲得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