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作品選·西方卷(上)(第2版)

屠格涅夫

字體:16+-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俄國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隨筆集《獵人筆記》,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77)等。

《父與子》是屠格涅夫一係列知識分子題材的長篇小說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中的醫科大學生巴紮羅夫應同學阿爾卡狄之邀,到他家的莊園度假。巴紮羅夫出生平民,思想敏銳,平易近人,熱衷於科學實驗,富於否定精神。阿爾卡狄的伯父巴威爾思想保守,經常與巴紮羅夫爭論,涉及社會製度、貴族地位、人民、科學和藝術等問題,巴紮羅夫在爭論中屢占上風。在一個舞會上,巴紮羅夫和阿爾卡狄認識了寡居的女地主奧津佐娃,對她一見傾心,但奧津佐娃拒絕了巴紮羅夫的愛情表白。後來,巴威爾懷疑巴紮羅夫與阿爾卡狄的繼母有私,挑起一場決鬥,決鬥中巴威爾被打傷。巴紮羅夫離開阿爾卡狄家,回到年邁的父母的身邊。在一次為鄰村行醫時,巴紮羅夫不慎割破手指,傷口感染病毒而死。

小說中的“父”與“子”,並非單純指血緣關係中的長幼輩份,更主要是指兩種社會力量即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同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的聯係與區別、繼承和鬥爭。前者的代表是巴紮羅夫,後者的代表是基爾沙諾夫兄弟,特別是巴威爾。巴紮羅夫的氣質超拔卓越,在爭論中攻勢淩厲,卻不可救藥地深陷愛情之中。愛情這“凡俗”的事情擊破了他超人的盔甲。他因愛情挫折,失去意誌力而陷入頹唐的境地。屠格涅夫自己是貴族,他希望在父與子之間,也就是兩種社會革命力量之間尋找相互容忍的可能性,建立起承繼的關係。他肯定貴族的若幹美德,肯定他們的曆史價值,對平民知識分子的激進持欽佩但又懷疑的態度,這鑄成了巴紮羅夫性格的矛盾和悲劇。本書所選《父與子》的第十、十八、二十一節,代表了巴紮羅夫性格和命運發展的三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