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英國,現實主義文學沿著傳統的人性關懷與社會批判的方向發展
高爾斯華綏(1867—1933)一生共創作17部小說,26個劇本,還有諸多散文、詩歌和書信集。其代表作《福爾賽世家》,包括三部長篇《有產業的人》(1906)、《騎虎》(1920)和《出租》(1921)。這部巨著描寫了福爾賽家族四代人的變遷,以其細微的心理分析和細節描寫,生動地反映了20世紀初期西方世界價值觀念的變化,描繪出金錢專製與個性自由的矛盾衝突。高爾斯華綏的《福爾賽世家》三部曲與其稍後創作的《現代喜劇》三部曲(1924—1928)、《尾聲》三部曲(1931—1933),共同體現了傳統史詩型小說在20世紀的新發展。另外,他的戲劇作品主要有《銀盒》(1906)、《正義》(1910)等。高爾斯華綏被認為是英國文學中現實主義傳統的優秀繼承者,善於以優美的文字表達細膩深沉的感受;藝術風格上傾向於和諧平衡的古典美學理想。鑒於其“描述的卓越藝術”,他於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與高爾斯華綏同時飲譽文壇的蕭伯納(1856—1950),是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蕭伯納青少年時期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參加過“費邊社”,主張用漸進、點滴的改良來改變資本主義製度。在戲劇創作上,他接受易卜生影響,幹預現實,討論社會問題。《鰥夫的房產》(1885—1892)和《華倫夫人的職業》(1894)撕下了“體麵的”資產者的麵具,揭露其獲得財富的肮髒途徑。他還受尼采哲學的影響,在《人與超人》(1903)等作品中宣揚生命力,把社會改革的希望寄托於“超人”的產生。蕭伯納的力作《巴巴拉少校》(1905)在指出慈善事業不可能消除貧窮的同時,抨擊軍火商發戰爭財的不義,又渲染軍火工廠的井然秩序和軍火商的慷慨捐助,其間不乏對“力量”的讚美,表露出作者麵對複雜的社會現實思想上的矛盾與迷惘。1925年,他因其作品“具有理想主義和人道精神”和“令人激動的諷刺性”,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