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下冊)

三、蘇聯文學的發展概況及其特征

字體:16+-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此背景上產生了獨特的蘇聯文學。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俄國文學的“白銀時代”(1890—1930),文壇上諸多流派爭相鬥豔,文學發展十分繁榮。現實主義文學除了老一代作家如托爾斯泰、契訶夫等還在繼續推出新作之外,還出現了一批新的優秀作家。伊萬·阿曆克謝耶維奇·布寧(亦譯蒲寧,1870—1938)是俄蘇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創作的主要作品有《鄉村》(1910)和自傳體作品《阿爾謝尼耶夫的一生》(1927—1933)。庫普林(1870—1938)的現實主義小說則以簡潔清晰的文本突出點染對生活的印象,具有印象主義色彩。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決鬥》(1905)和《亞瑪》(1909—1914)。安德烈耶夫(1871—1919)和安德烈·別雷(1880—1934)是從現實主義走向象征主義的作家。前者的《七個被絞死的人》(1908)和後者的《彼得堡》(1914)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進行探索,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吸收西歐的現代手法,豐富了傳統批判現實主義文學。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1936)是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他一生的創作豐富多彩,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早期創作雖以短篇為主,但在很大程度上卻代表著這個文學天才的最高成就。《伊則吉爾老婆子》(1894)和《鷹之歌》(1895)都塑造了英雄的形象,他們都表現出為自由、獨立,為造福於人類而不惜犧牲自我的崇高精神。《切爾卡什》(1895)對流浪漢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做了透徹描繪。散文詩《海燕》(1901)是一首表現時代精神,歌頌革命理想,洋溢著革命**的戰鬥詩篇。戲劇《在底層》(1902)探討了窮苦大眾如何掙脫枷鎖,脫離“最底層”的問題,它通過主人公之口發出了“人就是真理”的革命人道主義的宣言。1902年問世的長篇小說《母親》因其政治上的鮮明傾向性被列寧稱為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作者也因此被視為無產階級文學的傑出代表。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的家業》(1925)通過描寫三代資本家一代不如一代,以及三代工人階級一代比一代覺悟,概括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曆史過程。《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1925—1936)反映了十月革命前整整四十年俄國社會的政治、哲學等思想領域裏的鬥爭,故稱為“史詩性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