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文學史(下冊)

一、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基本特征

字體:16+-

兩次世界大戰的傷痛、經濟危機的動**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乃是把握20世紀西方社會的基本地標。在這樣的社會曆史語境中,存在主義、精神分析學、新馬克思主義以及各種名目的相對主義哲學文化思潮,層出不窮。傳統文化遭遇各種挑戰,傳統價值觀在嚴峻的挑戰麵前不斷被搖撼。於是,以五花八門的形式革新形成的各種流派均以“反傳統”相標榜,現代主義文學應運而生。

從19世紀綿延而來,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的持續與發展就是在這樣的社會、文化、文學背景中發生。

大致來說,20世紀西方現實主義文學在持續地綿延中有三次平緩的波峰。20世紀世紀之初,羅曼·羅蘭、蕭伯納等一批跨世紀的老作家承上啟下,鋒頭不減,分別寫出了自己的經典之作,顯示了傳統現實主義的強大生命力。至30年代,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給正遭受經濟危機**的西方各國帶來了新的希望,許多作家開始向“左”轉,反映中下層民眾苦難、揭露西方社會病症的應時之作開始大量湧現。70年代以後,人們對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反叛與創新開始厭倦,那種過分注重哲理思辨、崇尚形式的追求使文學越來越抽象艱澀,許多作家開始回過頭去在文學傳統中尋找出路,於是就有諸多以平實手法描摹人性追尋意義的作品複歸流行。當然,文學是時已經經曆了形形色色的技法實驗,許多作家的創作已經呈現出交融互補的局麵,現實主義也經過了幾番洗禮,此種回頭帶來的“複歸”並非是要真的回到既往,因此才有所謂“新現實主義”“心理現實主義”“泛現實主義”等語焉不明的新詞漫天飛舞。

20世紀歐美現實主義文學不像現代主義文學那樣以樹旗立號的流派麵貌出現,現實主義作家散落在各個國家各種具體社會背景之中,各自探求、開拓自己的藝術天地。但作為一種從根源上沿襲寫實傳統的創作現象,在總體上二者還是大致有著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