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沃克·格裏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 1875—1948)是美國電影大師,電影史上的第一座裏程碑。被稱為“電影技術之父”“創立好萊塢的先驅”“第一位偉大的電影導演”“銀幕的莎士比亞”。他使電影從舞台影響中擺脫出來,發展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
一、生平與創作
格裏菲斯
格裏菲斯出生於美國南方,父親是個破產的南軍上校,他在格裏菲斯10歲時去世。格裏菲斯家庭生活貧困,他很早就棄學謀生,幹過各種職業。他酷愛文學,創作詩歌。1907年夏天,格裏菲斯處於失業中,愛迪生公司的鮑特覺得他長相好,吸收他當配角演員。後來格裏菲斯進入比沃格拉夫公司當演員和劇作家。
格裏菲斯一共拍了450部左右短片,積累了豐富的拍片經驗。他根據文學名著改編影片,借此提高影片的品位。真正奠定格裏菲斯在世界電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這兩部影片的拍攝又使格裏菲斯的生平充滿傳奇色彩。
1.景別語言
格裏菲斯在拍片經曆中,有意識地綜合運用已經出現的各種電影技巧與手法,形成一種真正的電影語言。諸如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拍、閃回、蒙太奇等,並交叉使用,形成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高峰。他綜合利用機位和鏡頭,拍攝近景、中景、全景,創造了擴展的空間。鏡頭的變化加強了敘事的緊張感,交代了人物關係和情節的轉換。《一個國家的誕生》非常流暢地應用了電影景別語言,比如參觀棉花地,通過全景、中景、近景、特寫鏡頭的交替使用,表現戰前南方的和諧生活。男主角本·卡梅倫看照片,隱喻著影片的愛情主線。
《一個國家的誕生》劇照:棉花地景別
比較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最後一個鏡頭是特寫鏡頭,匪徒頭目舉槍瞄準觀眾開槍。但那僅是製造一個驚人的效果,還沒有成為電影語言,不是導演的有意識運用。正如鮑特所說,這個鏡頭會造成很大的**,既可以放在影片的開始,也可以放在影片的結尾。格裏菲斯有意識地將特寫技巧轉化為對事物內在意義的表達,表現人物情感與心理活動。從而使特寫技巧上升為電影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