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外國電影史:插圖版

第三節 波蘭電影與基耶斯洛夫斯基

字體:16+-

一、波蘭電影業

1.波蘭電影發展

波蘭從電影發明之後就開始放映電影, 1910年建立電影公司。默片時代的電影主要是改編本國文學作品, 1933年生產了第一部有聲片, 20世紀30年代的電影生產表現出商業性。1939年德國占領波蘭後,波蘭電影生產停頓。

1945年11月13日波蘭人民民主政權建立後,電影事業實行國有化。戰後第一個10年,電影題材主要表現人民的曆史經驗、愛國主義、戰鬥經曆和苦難遭遇。主要作品有《華沙一條街》(導演: A.福特, 1950)、《鋼鐵的心》(導演: S.馬爾諾維奇, 1948)、《不屈的城市》(導演: J.紮日茨基, 1950)、《華沙首次演出》(導演: J.雷布柯夫斯基, 1951)、《肖邦的青年時代》(導演: A.福特, 1952)等。

20世紀50年代中期電影產生獨立創作集團,在劇作原則、造型與風格處理上略具特點,而且它們也反映了創作者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思想。這些創作者和作品被稱為“波蘭電影學派”。代表導演是瓦伊達。

70年代以後的電影表現人與社會的聯係。波蘭電影工作者著重創作現代題材作品,注意表現人的內心世界。主要導演有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蘭有兩個故事片製片廠羅茲故事片廠和弗羅茨拉夫故事片廠,此外還有一些紀錄片、科教片廠。羅茲高等電影電視學校成立於1948年, 1958年與高等戲劇學校合並,改名為席勒戲劇電影電視高等學校。波蘭全國約有400個電影俱樂部,出版《電影》《銀幕》《世界電影》《電影技術》等刊物。

2.瓦伊達

安傑伊·瓦伊達

安傑伊·瓦伊達(Andrzej Wajda, 1926— )被譽為波蘭電影之父,榮獲2000年第72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2006年第56屆柏林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在他身上,體現了波蘭傳統知識分子對國家和民族的憂患意識,作品兼具情感與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