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詩意現實主義是法國在20世紀30—40年代出現的一個電影學派,名稱來自世界電影史理論家薩杜爾的評價。他說:“詩意現實主義是1930至1945年間把克萊爾、維果、雷諾阿、卡爾內、貝蓋爾、費代爾等人聯結在一起的一條共同的紐帶。”[3]法國詩意現實主義電影受到左拉自然主義美學原則的影響,將抒情性與現實性相結合,產生了一批反映法國電影本性與民族性特色的電影。
一、詩意現實主義的發展階段
1.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產生的文化背景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產生的文化基礎與獨立電影的興起有關。30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法國電影大公司“百代—納當”與“高蒙—法蘭科—奧倍特”相繼倒閉,引發獨立電影的興起。獨立電影為電影的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促使法國電影本土化和特色化,為詩意現實主義提供了文化基礎。1937—1938年間,法國出口的影片居世界首位。
20世紀30年代法國麵臨國際、國內的矛盾衝突,國際上德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猖獗,威脅著法國的領土主權;國內經濟惡化,下層人民生活艱辛,在政治上引發了全民團結的愛國心和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心。詩意現實主義將同情傾注於底層人民,表現小人物。世界有聲電影的產生為詩意現實主義的出現提供了創作新電影的技術條件。有聲片使語言成為電影表現的一個重要內容,有助於表達30年代法國人的政治訴求,增強民族認同感。
2. 30年代初期詩意現實主義的準備時期
30年代初期是詩意現實主義的奠基階段,產生了詩意現實主義的有聲片。代表導演和作品有雷內·克萊爾的《巴黎屋簷下》(1930)、《自由屬於我們》(1931),讓·維果的《操行零分》(1933)等,主要表現底層小人物的生活,注重畫麵的詩意表達。
3. 30年代中期詩意現實主義的樂觀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