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6年5月6日,美國紐約。
2006年5月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觀賞的第二場歌劇是亨德爾的意大利歌劇《洛德蓮達》,是典型的巴洛克歌劇,筆者的理解應屬於“冷門劇目”,但5月6日的中午場仍能很早便蓋上“Sold Out”(售罄)的印章,看來應是“明星”效應所致。
因為領銜演唱洛德蓮達一角的正是紅透半邊天的美國女高音、歌劇天後弗萊明,當日筆者與香港話劇團的演員,曾在中央音樂學院攻讀聲樂專業的陳麗卿,得以有機會欣賞,完全是因為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主席廖英華博士(廖秀冬之姐)的幫忙。原來該場演出的二樓站位票,可免費提供予大都會歌劇院的員工家屬觀賞,廖英華的丈夫,著名華裔歌唱家田浩江是大都會歌劇院的合約歌唱家,也就可以代為安排兩張站票。初時有點遲疑,原因是聽過學者阿蘭·庫迪斯指揮,羅達裏奧出版的《洛德蓮達》全本錄音,感受不大。大都會歌劇院這次製作,長達四小時,巴洛克歌劇的音樂戲劇性不大,是否足夠吸引力支持站立四個小時,亦難免有“信心危機”,後來決定不應錯過,仍是為了一睹弗萊明的舞台風采,而且心想多少總會有觀眾臨時來不了的座位空出,總不會站足四小時吧!
在世無人問津 今終重見天日
結果沒有後悔,四小時的演出,是一次很新鮮的體驗,亦確是很好的藝術享受。當然,同樣重要的是隻看了第一幕,站了一個多小時,第一次休息後,便找得兩個空出的座位,還因此與鄰座一位男士攀談起來,交換了名片,那是位收藏家,很喜歡中國字畫,媳婦還是位來自北京的女孩子。
話說回亨德爾生前所寫的三十多部歌劇,在他在世時無人問津,他於1741年寫了(Deidamia)便不再創作歌劇,1754年4月上演完最後一場(Admeto)後,他的歌劇便在舞台上消失,他好多清唱劇,則一直演出無間。他的歌劇在19世紀雖曾一度出版,但複演則要到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當年的複演動力來自德國哥廷根的學者們,奧斯卡夏根重整出來的《洛德蓮達》率先在1920年6月26日重見天日,成為亨德爾歌劇全麵複興的先聲,僅在六年間,便有25個德國歌劇院將該歌劇排演。兩年後,夏根版本的亨德爾另一部“前三篇”歌劇《愷撒》(Giulio Cesare)陸續搬上舞台,反應更強,有45間歌劇院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