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類學者渡邊欣雄曾把中國的漢族宗教命名為“民俗宗教”,用以概括中國民間宗教類型的混合性現象。在渡邊之前,許多歐美學者已在研究中指出了中國的民間宗教混合傳承的事實,但沒有說成是民俗。渡邊的宗教學研究向民俗文化跨了一步[24]。但他在提出“民俗宗教”的名稱時,缺乏民眾本身的解釋,還需要補充。從華北民間宗教在民眾生活中的傳承看,老百姓自己對是佛是道還是有區別的,不過區別的依據是地方小社會內部的譜係傳承,比如祖先怎樣說或師父怎麽說,而不是宗教經典對佛、道教類別如何規定。即便學者根據經典文獻的研究,看出民眾的宗教觀念是混合的,在老百姓來說,也渾然不覺,這就是民俗的傳承方式,與書麵文獻的流通方式不同。所以,我認為,學者在研究中國民間宗教時,不能隻從學者已有的道教或佛教概念出發,而應該把民眾的分類習慣也考慮在內,兩者兼顧;同時要從地方小社會的民間宗教生態分布入手,對當地的宗教分類加以考察和分析,這樣才可能發現不同區域內的民間宗教在民俗文化中傳承的特征,得出符合民眾思維實際的判斷。
本節按照馬街講唱經卷曆來在地方社會中的傳播分布狀況,把它們分成三類:即開封類、周口類和河北順天類。各類的內容按照傳統宗教學界的分類肯定是混合的,這裏試采用馬街書會藝人的普遍說法,統稱為道教經卷,以下不再做更細的分類,以求盡量完整地展現這些經卷被使用時的原來麵貌。此外,這些經卷在講唱時,一部分是直接誦經,另一部分是在講戲曲故事的過程中夾敘經文,經卷的題目也有經詞式和戲文式的兩種,按講唱者的說法,它們都是一樣的“勸人方”,這裏也根據民間的看法都歸入經卷唱詞。茲列舉這方麵的主要資料,一並簡要說明它們被流浪走唱的現場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