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作業時間:1992—2000)
一些宗教學著作指出,宋元以來的華北民間宗教活動大都是短命的。在華北社會內部動**的時期,國家政權為了控製民眾的思想,還經常與民間宗教發生嚴重的對立和衝突,這是華北民間宗教活動出現流浪性、殘疾性的開始。這是一種主要以社會政治為背景的民間宗教活動分析[1]。
但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些籠統,並且不一定都是民眾的看法。生性活潑的民間宗教,主要不是活在國家政治裏,而是活在民眾的民俗文化中的。華北社會是一個具有相當長的民俗文化曆史的區域群體,在長期的民俗文化傳承中,民間宗教應該是由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等更多的因素結合而成的。華北民眾對各種政治、文化和宗教意識的吸納能力是很強的。宋元以後,尤其如此:有些原來聲勢鼎沸的民間道教、佛教派別,表麵上看起來消失了,實際上卻被民俗給融合了。
在華北民眾的群體實踐中,它們被捏合,被“全體性”化、被轉化成口頭講唱經卷,幾百年來一直在流傳。可以說,對華北的民間宗教,從社會政治上看,是不穩定的;但從民俗上看,卻是穩定的[2]。
形成這類經卷文藝的最大契機是道家對勸善思想的宣傳,華北民間稱之為“念善書”[3]。它所提倡的“善人”觀念,與農業世俗生活中的天、地信仰相結合,引導人們生成“天、地、人”三界推命的想法,強調人們在貧窮、人口多的日常生活中,追求心態平衡的自我造化,而不是妄信鬼魅懲罰之類的神秘說法。它給每個人以幸福的可能性,受到了老百姓的歡迎,上層階級也不反對。乃至到了現代中國社會主義革命興起的時候,首先從新政權下解放出來的,就是這種民間的講唱文藝,其中包括道教文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