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縣,在華北地區的現代社會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地名。紅色小說《紅旗譜》《敵後武工隊》《烈火金剛》《地道戰》《野火春風鬥古城》等裏麵的許多群眾原型,出自定縣。加上20世紀初的義和團運動、20年代張學良的部隊駐紮定縣、抗戰前晏陽初在定縣發動中華平民教育運動,直至1947年定縣解放,這裏曾是無數英雄豪傑馳騁的熱土。
在這種環境中,定縣的秧歌戲,穿著清朝的服裝,扮演唐宗宋祖,念著寶卷的唱詞,生存和發展到今天,實在是一個傳奇故事。
它的社會文化內涵,主要是通過秧歌藝人和觀眾的生活史資料體現出來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的末代皇帝,定縣的許多神廟也被拆除,或改建為學校、機關。這是興盛的秧歌戲,大演女性戲,如最受歡迎的是劉洛福的《老少換》和《怕老婆頂燈》,表現了農民戲不一定輕視女性的特征。
晏陽初來定縣後,農民評價他是清官。平民教育會請洋博士熊佛西執筆,改編了秧歌戲《醉鬼》等,從此秧歌藝人不再唱醉酒鬧事的戲。
農民回憶說,日本兵不是東西,端著刺刀看戲,其實一句話也聽不懂。抗日初期,定縣秧歌隻演楊家將,不唱婦女家庭的戲,表示老百姓不服從統治。後來,秧歌藝人大貴子投奔了抗日遊擊隊,任洛栓參加了共產黨。
他們批評國民黨來了收唱秧歌的稅,拿不起稅就不讓唱戲,還說“唱秧歌,壞村子”。那時農民不敢唱私情戲。
他們說,毛主席是青天,他領導中國,窮人都當官。但共產黨禁止迷信,秧歌戲裏的目連戲自20世紀50年代初停演。
60年代,宋文川被打成全縣唯一的不識字的右派。70年代,他借秧歌戲的公堂告狀型故事,喝酒壯膽,攔了縣委書記的車,唱戲喊冤。唱詞出自《龍寶寺降香》:“常言說,好酒能遮人的麵,我叫他吃幾杯水酒遮麵容”。這位書記後來主持了為宋文川平反的工作。這是東路秧歌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