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地區田野作業報告:1992—2013年
選例一 河北定縣秧歌戲調查
(田野作業時間:1990—1999)
1926年,留美博士晏陽初帶領一批知識分子,從北京來到定縣,在這裏發動了一場中華平民教育運動,持續近10年,被農民稱為“洋博士下鄉”。他們下去後,要知道不識字的老百姓在想什麽,說什麽,關心什麽,於是發現了當時十分流行的定縣秧歌。社會學家李景漢、張世文等負責把這些小戲的唱詞搜集、記錄下來,還有一位搜集者,就是後來寫作了抗日歌曲《鬆花江上》的作曲家定縣人張寒暉。1933年,由李景漢和張世文編輯,出版了《定縣秧歌選》,書中共收定縣秧歌48出[1]。同年,李景漢還出版了另一本書,叫《定縣社會概況調查》[2],介紹了定縣秧歌所在的定縣社會的情況,包括當時民間唱戲敬神的原因與經費、供奉的主神、寺廟的數目、廟會的分布等。這兩本書,是一個相對完整的曆史資料集,遺憾的是,很少有人研究它們。
1987年,歐達偉教授首先在美國開始了對《定縣秧歌選》的研究。他把它當成中國現代社會下層民眾思想史的資料,進行了曆史學的考察。到1990年,他一共發表了兩篇長文,一篇是《華北民間小戲中的婚姻戀愛觀》;另一篇是《河北鄉村戲曲中的倫理道德觀》[3]。他運用法國年鑒學派的方法,率先在美國曆史學者中,以考察中國特定區域的民間文藝活動史的方法,研究民眾思想對中國現代社會變遷史的影響,取代了以往孤立地研究中國上層政治史和上層曆史文獻的做法。
自1992年起,歐達偉教授和我開始了學術合作。我們一道踏上了定縣的土地,重新調查研究《定縣秧歌選》。我們把這本書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俗誌資料,從民眾觀念的角度,而不僅是學者的知識係統,對它再研究。這樣一來,我們雙方的眼界都打開了。那些原來在書麵記錄中看不出來的大量的民間“潛台詞”及其社會文化內涵,在民俗表演的環境中都顯示出來了。我們也一步步地被推上了曆史學與民俗學者合作的新舞台,並重新認識到60年前搜集和保留的這部秧歌資料集的寶貴價值。這一時期,離開《定縣秧歌選》的出版,已經6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