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四、田野民俗誌的理論、方法與資料來源

字體:16+-

田野民俗誌的提出,有民俗學發展的現代機遇,也有相鄰學科的問題壓力,包括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和文藝學等提出的理論問題。民俗學和它們,都有跨界的邊緣,也都有關於某種對象的共同興趣。從民俗學的曆程看,在田野作業方麵,與人類學的雙跨現象更為突出,建立了彼此共享的淵源聯係,民俗學的田野作業成果也為多學科所使用。田野民俗誌,正是從民俗學的角度,對上述學科成果加以整合。現代學術的一個特點,正在於整合研究。

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人類學田野作業所成就的是人類學家,也有民俗學家。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德裔學者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和美國學者鮑曼(Richard Bauman)等都是這種雙料人物。在學術史上,人類學和民俗學的建樹也往往是重疊的,被譽為現代田野作業開山祖的馬林諾夫斯基,便為人類學和民俗學史所共同記載。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它們曆來有隸屬關係或粘連關係。在一些歐美國家,民俗學是隸屬於文化人類學的[1],所以田野作業現場也是共同的。在中國,民俗學的起步和轉型,也依托人類學。但是,人類學的田野作業在異民族或異文化中展開,文化落差大,矛盾衝突激烈,促成了田野作業專著的先期誕生,創造了一係列專門的理論與方法。與在本土文化中做田野作業的民俗學相比,人類學能揭示出田野作業中更複雜的內心經曆,發現更多的學術問題,且層出不窮,實例豐富,激活了與之相關的民俗學自我比較意識,民俗學每每由此找到了自己的問題。實際上,論田野作業的相關性,在人文社會科學諸學科中,人類學和民俗學總是綁得最緊的,田野作業對學科建設的影響,也被一起總結。鍾敬文在談到民俗學史時曾說:“像弗雷澤這些人,都是書齋學者,他是閱讀人家記錄的資料,再經他整理,加以理論闡述的。日本的柳田國男,人家也算他是書齋學者。在搞民俗誌方麵,另外也有些學者,是長期從事田野作業的,如馬林諾夫斯基,他就吃那個老本。他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法回國,就在特羅布裏恩島上蹲了幾年,以後寫了很多書。……從原則上說,民俗學的田野作業是不能缺少的,或者說,是主要的;但也有個別的情況,也很難說。比方說,像顧頡剛先生,他後來也到過西北,搞了一些調查,但大家都知道,他基本上還是一位書齋學者。所以這個問題也不能絕對化。”[2]田野民俗誌吸收這一思想,從現代田野作業的開啟者馬林諾夫斯基算起,梳理民俗學田野作業思想,還有,在民俗學的解釋能力不夠的時候,必須借鑒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