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第三節 現場訪談

字體:16+-

訪談法是田野作業的第二大法。從馬林諾夫斯基開始,就把自己處理成一個好問者。他在研究對象麵前,表現出對任何事情都感興趣的樣子,見什麽問什麽。發現對方不耐煩,就“給他們送土煙”緩和氣氛。對方對他也已經習慣了,“就不計較了”[1]。

一、訪談要點

訪談法得到了許多田野工作者的青睞,塑造了後來一代又一代田野作業者的職業性格。田野工作者在訪談時,不攜帶任何測查儀器,一般也不使用問卷,這與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訪談調查不同。這些差別的原因是,人文科學的田野訪談是把人當作一個文化角色和一個文化模式的執行者來觀察的,訪談的出發點,是相信一個聰明的、訓練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能夠正確地觀察並記錄人類的觀念和行為。

(一)耐心

在訪談的過程中,需要耐心,乃至忍耐。也許訪談十天還沒得到滿意的結果,也許訪談一百個人都說一樣的話,直到第一百零一人才提供了有用的信息。但這時不要氣餒,要堅持下去。

(二)運用概念推理

認知人類學發現,直接觀察人類的意識活動是不可能的。但通過推理和圖示調取的方法了解人類文化是可能的。

田野調查者在對他者的訪談中,可以適當地運用概念,把研究對象意識活動中的文化組織給調動出來。但在這裏,差異是社會中的個體的特征。現代田野作業理論吸收了認知人類學的這一學說,也認為訪談不能隻關注表麵材料。它承認每一個訪談對象的談話資料的重要性,但不讚成從表麵上分析這些資料,也不讚成把文化類目當作分析資料的基本做法。它批評這樣做下去,田野工作者就成了表麵行為的說明者。

田野調查者依靠推理,分析他者對象語言中的文化語法(cultural grammars),然後找出人們的行為要素。訪談的宗旨,是要從分析研究對象的意識活動中獲得知識,這是一種專門的技能,包括:局外推論,或客觀結果認同推論,通過建立有關理論達到推論的目的;局內推論,或主觀群體共鳴推論,通過運用民眾觀點達到推論的目的;認同推論,或第三方社會認同推論,通過社會現實應用目標達到推論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民俗學和人類學還使用皮亞傑的圖示理論,將之與推理方法結合,用它來總結前人成果,發展田野作業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