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第一節 田野報告的理論框架

字體:16+-

從民俗學專業來講,自田野作業始,就不是單純地撈材料,而是知識增殖和理論個性化的過程。它的結果,是形成民俗學的田野報告。它專門記錄和闡釋一國多民族的民俗事象,是田野民俗誌的一部分。

一、田野闡釋的知識增殖理論

民俗學田野報告處理田野調查點的資料,從三個角度進行綜合分析,大多能形成對民俗資料的理論層麵的新認識,即民俗環境、民俗承擔者、民俗標誌物。

民俗環境,指民俗事象賴以生存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人口結構,家庭、村落、社會組織的結構,它們的曆史與現實變遷;地理條件,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它們的曆史與現實變遷;對國家上層曆史的有意識的文獻記錄、地方基層政府的史誌記錄和下層社會流傳的各種刻本、手寫本、與口頭資料,它們對民俗環境的描述史與其對地方社會變遷的影響等。田野報告需要補充、整理、辨別和運用這些資料,把調查點放到一定的社會曆史環境中去考察,同時也恢複調查點的民俗環境史。

田野調查工作是在現實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是通過共時觀察推導曆時傳承的工作。但我們在前麵不止一次地說過,地方社會曆史和自然條件的曆時狀況與變遷過程,有時是憑肉眼無法看到的,需要借助各種曆史文本做學術上的恢複工作。而在利用曆史文獻恢複民俗環境上,要小心謹慎,因為從前的曆史文獻對民俗事象的記載一向很少,所采取的史筆角度,也與現代民俗學的視角有區別,它們原本不是為現代田野調查而寫的,所以在選擇文獻史料時,要加以甄別,要建立使用曆史資料的學術原則。有的曆史記載的地方事件、金石碑刻、紀念建築和聖跡崇拜的遺址等,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可以采取實地調查的方法,搜集口頭資料,運用民間解釋的文本,加以再度詮釋,以正確認識書麵文字所隱含的地方含義,了解書麵文字所不能牢籠的口頭資料的意義。通過以上工作,可以把書麵曆史上的死資料變成活資料,把個別調查點的資料變成有一定概括力度的一般閱讀文本,也能給古老的民俗環境描寫注入現代學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