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的初步學術成果是田野報告。在民俗學田野作業中,正式表述他者文化的田野報告是田野民俗誌。
前麵幾章提到,描寫他者文化的唯一方法,是生活在他裏麵,學習他、觀察他、理解他和撰寫他。那些居住、觀察、撰寫和正式表述他者文化的民俗學田野工作者又稱為田野民俗誌學者。
寫作民俗學田野報告,要製定民俗誌原則,提出民俗誌的局內和局外策略。這方麵的理論和方法,通常是由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語言學、曆史學、文化學及其他研究人類文化的知識構成的。田野報告的撰寫者要站在尊重和理解人類多元文化的高度描寫和論述田野資料,從微觀個案到宏觀現象一以貫之,在寫作中既能闡釋他者獨有的文化活動,也能闡釋地方文化的整體脈絡,使田野調查點的文化麵貌通過文字轉型可以得到恢複和再現。對田野作業者自身來說,撰寫田野報告,還是一種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寫作方法的訓練,能促進作者吸收社會人文科學的諸多成果進行撰寫工作,使田野作業的成果文化化。
撰寫民俗學田野報告不是一定要按照田野民俗誌的長度進行寫作,但要求有田野民俗誌的意識,把寫作當作正式研究的一部分。在學術準備上,要閱讀一些民俗誌和民族誌批評的著作了解處理他者文化資料的學術史、理論爭論和切入視角,以幫助自己構思田野報告的框構和正式表述的方法。對一些繞不開的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論據充分,如關於調查點的民族族屬、宗教信仰和民間組織內部的小群體劃分、田野關係、田野作業者自身的定位和視角、地方信息提供者、局內的倫理價值觀、民俗誌概念、地方文獻史料和口頭資料的關係以及教育民俗誌的問題等。
從民俗學專業的情況看,研究生在撰寫田野報告時,常常會遇到舉步維艱的情況,分析起來,有以下原因:一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書本知識,喜歡做理論構想,但獲取表達理論構想的實際資料的意識和能力欠缺;二是擅長閱讀式研究,搜集和利用第一手資料的功夫不深;三是一些民俗資料帶有信仰上的私密性、政治上的脆弱性和保管上的破壞性,這也使研究生的理論探索熱情與獲取資料的難度並存。特別是在西方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衝擊下,有些民俗資料已很難見到,這也造成一些研究生陷入抽象思辨,雖然不乏靈感,但大多為空想,有時連自己對自己都不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