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工作者搜集任何田野資料都有模糊性,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田野作業本身是一種很生活化的學術工作,田野工作者是在生活化的語境下搜集到田野資料和形成資料文本的。田野工作者如果在敘述田野資料時,去掉了這一部分生活化的內容,他對資料文本的參與創造活動和雙方的田野關係,就看不見了,資料的來源方式也就不說清楚了;二是田野資料本身也有其發生和傳承的背景,如果田野工作者在敘述資料時,不交代這些有關的背景信息,他所熟悉的地方社會情況也就無法為外人所獲知,應該交代的資料的上下文也就丟失了。從學術研究的需要看,缺乏對資料來源方式和資料背景的介紹,所建立起來的田野資料文本已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求田野工作者在介紹和分析資料時,首先進行現場敘述。它的內容包括:現場活動計劃、現場訪談觀察、現場隨機分析、現場方法探索、現場聯想和現場獲得的其他資料記錄等。
一、現場敘述的定義
田野作業的一個核心特征是現場性。它有三個要素:一是田野作業者要親自到調查現場;二是在自然環境中開展工作;三是要與被田野作業者麵對麵地工作。現場敘述,指通過口頭描述或文字描述的形式,恢複田野工作者從事資料搜集工作時的生活化語境,恢複這些資料賴以生存的獨特文化環境,使別人同樣能獲得理解田野工作者敘述田野資料時的特殊意識,盡量減少對田野資料文本的模糊認識。
現場敘述在現場理論的框架指導下進行。現場理論由三部分構成:現場情境秩序、現場資料係統、現場文化描述,它是現代田野作業過程模式的組成部分。
現場情境秩序。此指學者到達田野現場後,先幹什麽,後幹什麽。它按照預設情境進入,並在調查中逐步調整,直至形成最佳適應性程序,最後寫進田野調查報告中。如何確定情境的順序,取決於田野作業者的專業訓練基礎,也決定於他對田野調查情境的認識程度和設計能力以及對文獻與田野關係的闡釋創造性。它能使田野資料獲得應有的學術價值。現場情境的秩序不是固定的,但卻是有規則的。田野作業者在把握宏觀社會背景和微觀個案關係時,它是理論框架,也是細節。它的方法包括:田野作業者使用的書本理論,已經掌握的理論,正在思考的理論,多學科的理論。在國際同行的學術圈內,現場情境順序部分往往成為著名個案的描述內容,是民俗學新理論產生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