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第一節 居住

字體:16+-

田野作業者進入田野調查點的第一件事就是安心住下來,與當地人建立田野關係。良好的田野關係是學者進入他者文化的標誌。

一、居住的定義

居住,指田野作業者確定具體時間和地點的居住地調查。它對田野作業全程具有理論意義和方法的意義,不是簡單地隻是一住了之。

早期田野作業者把在調查點長期居住視為田野作業的要義。馬林諾夫斯基曾介紹他是如何在當地居住的。他說:

(我開始住了下來)我了解了村社的每日生活程序,就如同本地人一樣。……當我清晨散步穿過村莊時,各家各戶的生活細節均在我的眼前展開,漱洗、烹飪、早餐。我可以看見人們如何安排當天的工作,如何執行這種安排,一群群男女如何協作進行某項建設。日常的瑣碎事件:爭吵、戲謔、家庭趣事,有時是不引人注意的,有時是戲劇性的,但無一例外均是有意義的。這一切就在我周圍形成一種生活氣氛,一種與當地人一模一樣的氣氛。

我曾經不止一次地有過失禮行為,但已經與我建立了感情的當地人們都毫無遲疑地向我指出[1]。

這段話,曾被各種田野作業著作反複引用,成為教科書式的範本。但通過研究早期田野作業者的著作可以發現,在他們的那個時代,居住還是介入被調查者生活的一種形式,而不是理論活動。他們選擇與被調查者親密往來和共同起居的日常化方式,建立一種彼此可以接受的關係,以利推動下一步田野工作。

馬林諾夫斯基的中國弟子費孝通後來評價說,他的“馬老師”的田野作業方法是和他的功能學派理論結合在一起的。這批早期田野作業者的居住與平時探親訪友的居住有什麽區別呢?費孝通認為,區別就在於早期田野作業者“要解決的是‘研究的適當單位’”,而不是沉浸於被調查者的日常生活中。他舉了自己的一個例子說,他就曾通過觀察不同家庭成員的日常活動,去了解他們之間的親子和夫妻等關係。這就是從眼前的“日常現象”走進背後的“文化關係”,從看得見的表層走進看不見的深層,這正是他的“馬老師”的“文化表格”所指導的行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