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第六章 田野關係

字體:16+-

田野作業過程模式的關鍵環節是田野關係。田野關係,指田野作業者根據田野調查研究的需要所建立起來的與研究對象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是雙方自願達成的學術合作協議,是介於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之間的對話空間。田野作業成敗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田野關係。在某種意義上說,有什麽樣田野關係,就有什麽樣的田野資料,就能做什麽樣的田野研究,乃至田野就是關係。

在這個環節上,恐怕不能絕對劃分早期田野作業與現代田野作業的界限。在對民眾知識的理解和撰寫方法上,兩者雖然有支配對方與否的差別,但在外人進入對方群體的一般過程上,在不同文化之間相互理解的難度上,兩者是相通的。說到最早鼓足勇氣開辟前路的功臣,還是早期田野作業者。他們在日記中所描寫的那些無一例外的萬事開頭難的心情,他們為了學術理想所發明的種種與當地人相處的奇招妙術,他們麵對麵地觀察和交談產生的學術思想,後來一直為田野作業者所模仿,連他們的錯誤和失敗也成了後人的成功之母,這是事實。

建立在千差萬別社會背景下的人際關係,不存在一個比另一個更高明的問題,後者還要踩著前者的腳印綿綿不絕地走下去。這要通過數代學人的奮鬥,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積累關係“資源”,使田野關係充分發揮對田野作業理論的建設作用。當然,在早期田野作業者那裏,並不使用“田野關係”一詞,他們隻談田野作業帶給他們的理論和概念,這是後人經常批評他們的地方,但這也是由當時田野作業的水平造成的。早期田野作業者還沒有把學者自身的行為納入研究對象之中,與研究對象建立關係也是權宜之計,兩者都不是理論行為。現代田野作業者對此是有意改進的。他們看重資料更看重田野關係。他們向研究對象搜集資料,同時也傾聽研究對象對學者描述民眾知識的反饋意見,思考被反應和被批評的道理,開展平等的文化對話。這種做法發展了學者與民眾的關係,促進建立現代田野作業中的田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