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和人類學有了田野作業,產生了田野理論,便日益顯示了自己的重要作用。田野工作所闡釋的是被壓抑和被忽略的非官方文化,在人類社會史上曾經曆了漫長、豐富、充滿生命的律動而又寂寞的發展歲月。田野理論開始介紹它們,呼籲提高它們的地位,反對一切書本權威欽定的金科玉律,反對一切文化霸權扣加的統治標準,此舉引起廣泛的注意。這種工作從田野的角度,將官方文化和非官方文化的位置顛倒過來,大幅度地調整了人文社會科學的視角。它還以非官方文化無所不在為前提,將自己的研究對象伸展到社會的政治、曆史、經濟、倫理、文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各個領域,使自己的研究對於改進民俗學和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起到促進作用。它從嶄露頭角至今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在學術觀念上頗具挑戰性,在社會實踐上也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人類學田野作業的發端是和西方工業社會的殖民史糾纏在一起的,而更早反對殖民史的是民俗學。當然,人類學者不是殖民主義者。在殖民戰爭前,他們是工業文明社會的成員。在殖民戰爭中,他們在沒有戰爭硝煙的、異國他鄉的前工業文明中生活,通過對不同社會的強烈對比、感受和艱苦的調查研究,開掘了田野作業的內涵。在殖民史結束後,西方工業文明國家的人類學者對早期田野作業成就緊緊地擁抱,也做了深刻有力的批判。這種保持距離的理性和學術獨立的定位,塑造了現代田野作業精神,民俗學者是分享這種精神的人。
早期田野作業與現代田野作業的界限在於是否具有田野作業過程模式。它指學者從事田野作業的研究過程和所運用的理論與方法的樣式。任何千差萬別的田野作業都有過程模式。早期田野作業者應該是過程模式的最早創造者和實踐者,但由於調查點相距分散和從事田野作業的個人化方式,早期田野作業者都像盲人摸象一樣抓到各自的一部分,他們還無法歸納出這個模式。他們在自我文化精神的支撐中度過不同文化的社會生活,他們還會有意無意地排斥這個模式,不敢把它當成一種必要的理論承受。他們把這方麵的自我感受和自我分析寫進了日記裏,當作一種私藏品。然而,在他們身後,當他們的日記麵世之時,人們卻從中看到了這個不約而同經曆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