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田野民俗誌(第2版)

第一節 民眾知識理論的變遷

字體:16+-

本節將從新民族誌時期的綜合思潮體係開始,對民族誌整體理論中的主要觀點進行闡釋,而不是側重介紹某種局部的思想爭論和某一時期的個別見解。我們還將討論那些後來注入田野民族誌的新知識和新方法,論述各人文社會科學如何從自身的學術傳統出發調整觀念、又相互影響,發展了這一理論。我們把諸學說放到當代民俗學和人類學等的研究趨勢和學術思潮的背景下,進行宏觀說明。

一、民眾知識理論發展的三階段

圍繞撰寫民族誌所發生的理論變革,民眾知識理論經曆了三個比較明顯的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直線進化論的盛行期。1865年,達爾文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緊接著,人類學家吸收其理論,提出了文化進化論學說。6年後,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出版了他的經典巨著《原始文化》[1]。再過6年,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又出版了他的另一部經典著作《古代社會》[2]。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們的學說一直在人文社會科學學界占支配地位。這一派學說的特點是,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同的社會進化路線。按照這個思路去觀察各國各民族的文化,會找到相同的曆史發展方向。

第二階段,文化功能論的發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殖民地的擴張,田野作業者的足跡,到達了亞洲、非洲和澳洲。他們擴大了認識異文化社會的眼界。但是,作為外來者,他們把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標準導入調查項目和研究領域,卻將所麵對的不同社會的某些文化事象漏掉了,有的甚至永遠得不到記錄。

馬林諾夫斯基的做法不盡相同。他兩次赴特羅布裏恩群島進行了艱苦的調查,並於1922年出版了《西太平洋的遠洋航行者》一書,創造了文化功能論學說[3]。到1942年逝世的20年間,他一共出版了16本書,其中以1944年出版的他的遺著《文化的科學理論及其他》最能代表他的學術觀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