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中,大眾藝術一直被忽視,甚至被認為是一種應該被批判的審美情趣。但是,幾乎所有居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1]和蒙得維的亞[2]的居民所能聽到和消費的音樂,以及給我們帶來**與憂愁的音樂,都正是來源於大眾。
不用去辨別這種想法是對是錯,或對它的真實性進行評價。可以肯定的是電台所廣播的或唱片所收錄的音樂,其目的都是為了盡可能地吸引聽眾。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眾音樂是一個具有持續性的文化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這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如今已經出現了解釋這種現象最有說服力的言論,但這也給言論的提出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或者說他已經超越了一切:
我們的文化審美水平偏低,不足以欣賞和分辨大部分音樂的表現形式。所以,我們被擋在了嚴肅音樂的大門之外,隻能去接觸其他一些無足輕重的音樂。
我們隻讚同這個問題的核心,而不摻和其他概念,這種解釋似乎是可行的,並且還可以擴展到其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大眾音樂的初期可能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超前。當歐洲文化在我們的腦海裏根深蒂固的時候,大眾音樂才剛剛開始被傳播開來,從學生時代開始,帕萊斯特裏納、巴赫、貝多芬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就已經在我們的心中燃燒起了熊熊的火焰。
這種歐洲文化的移植是無可置疑的,從我們的中等教育大綱中就可以看到歐洲文化傳播的印跡,但遺憾的是,南美本土的大眾音樂卻未能被納入其中。
我們自然會對真理產生興趣,並且對真理其實並沒有產生過懷疑,久而久之,所謂真理也就出現了。這意味著我們在一個固定的製度裏進行精神訓練,一個我們接納、容忍的製度;同時我們又能通過在真理之外的其他方式滿足我們真正的需要。但是除此之外還能自然地保持一種創新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