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談音說樂:當代中國音樂麵麵觀

盛宗亮 請給我少點米飯(1997)

字體:16+-

“當年西方音樂在上海,是怎樣的?”我向盛宗亮這位作曲家拋出問題。他重複了我的話,微笑答道:“就像這裏的中國菜一樣——不正宗。啊,在中國要找好的西方音樂,可能比你在這裏找較好的中國菜,更加困難。在這裏,廚師們起碼都來自中國。在中國,音樂師資都很好,但大部分人從來沒離開過祖國。他們學的,全是從書本中領悟出來的,可是音樂不是一門科學課。你必定要融入整個文化,成為當中一分子。”

1955年出生在上海一個很西化家庭的盛宗亮,從誕生那一刻開始,一隻腳踏在東方世界,另一隻則踏在西方世界。“**”時期,他曾到青海民族歌舞劇團工作。現任密歇根大學作曲係教授的他,是當代年輕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一向好評如潮,因為盛宗亮把亞洲民族元素與西方傳統融在一起的手法,令人信服。

本星期,這兩個世界會有更猛烈的碰撞,因為盛氏的新作品《春夢》(Spring Dreams)將舉行世界首演。作品是寫給馬友友與中央民族樂團的,配器就是大提琴獨奏,民樂團伴奏。《春夢》是中央民族樂團本月美國巡演的主要曲目(馬友友演完世界首演後,由倪海葉繼續擔任巡演獨奏)。作品代表了盛宗亮表達他自己受了多元化影響後的一個新的創作方向。

盛宗亮從當年的“人民公敵”搖身而變為當今文化之星的過程,要從他的年少時代談起。盛爺爺是一位富有的、受過西方教育的地主,所以小孫兒在20世紀60年代的動**時期,隻有兩個選擇:當農民,或者當音樂人。當年他已經學過幾課鋼琴,所以他選擇了音樂。“我可以告訴你,我當年是青海最棒的鋼琴家”,他帶著反話的語調說,“說真的,我當年是青海唯一的鋼琴手”。

他既然決定隻靠演出維持生計,就不得不發憤圖強,多接觸和多收集整理各地區的民謠。縱使國家當年政策對繼承民族傳統不利,盛宗亮說他卻從來沒遇上難題。“沒有人反對我的做法,但也沒有人鼓勵我”,他解釋道,“從某一層麵來看,民謠的歌詞散發著鄉村土壤的氣息,甚至帶有情欲成分。有一些更被皇帝禁唱了幾百年。但從另一個層麵看,這些旋律來自人民,所以隻要你把歌詞稍作改動,比如‘我愛村裏的小姑娘’變成‘我愛北京天安門’,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