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與盛宗亮吃過一頓飯後,他的事業起了很大變化。他在密歇根大學榮升為萊奧納德·伯恩斯坦傑出作曲教授。與此同時,他與出色的音樂家們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其中包括指揮吉拉爾德·施瓦茲(Gerard Schwarz)與克裏斯托夫·埃申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他們都是盛氏作品的擁護者。盛宗亮更奪得不少獎項,最受人矚目的是2001年的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天才”獎金。
然而,盛宗亮這次跟我吃飯時,再一次談到6年前關於中國菜與西方音樂的話題。當時的一刹那,我以為是因為我們在吃飯,所以激發起他的這種聯想。但是,這一次我們已不在街角的小咖啡店見麵了;這一次,是個時髦的法國小餐館。我想起他的音樂:他往往喜歡回顧從前的一些觀點。
盛宗亮當年在西方受到關注,是因為作品《痕:緬懷1966—1976》(以下簡稱《痕》),一首1987年創作的、富肖斯塔科維奇描述力、形容“**”的樂曲。1987年也是盛宗亮成為美國公民的一年。千禧年,盛宗亮再次把怒火發泄於音樂之中,寫下《南京!南京!》,一首回顧日本人惡行的狂想式琵琶協奏曲。
雖然兩首樂曲的感染力與配器風格有相似之處,但總體是截然不同的。《痕》保持著灰暗的氣氛,《南京!南京!》卻找到了感情上的解決方案。它們主題不同,作曲家自己心路曆程也有變遷。盛宗亮承認,重返祖國,使他改變了不少。他第二次回國,時隔四年,是為了馬友友絲綢之路計劃做采風工作。這次回到青海,就去了“**”時期他一家被放逐的地方。
盛宗亮兒時受過的苦難,又帶給他的最新作品一些靈感:聖達菲歌劇院委約的《毛夫人》。這作品的靈感,來自肖斯塔科維奇的《麥克白夫人》的影響比中國曆史上關於此人的史實資料更為顯著。盛宗亮強調,這部歌劇沒有政治動機。他希望觀眾看歌劇的時候,把它看作藝術,而不是政治宣傳。無論如何,關於創作歌劇過程中的心得和在美國20多年的經曆,他開門見山,侃侃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