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士爭坐在桌後,看來有點像一位軍隊司令而不太像一位戲劇導演。他聚精會神地盯著他的每一個部下;他的工作包括很多方麵,就像指揮幾個戰場的統領一樣。他控製的不單是舞台上看得見的一切,更包括左右兩側,因為兩側都是無遮蔽的,觀眾們可以看個通透。陳士爭的桌上擺滿了東西,有點像一個堆積起來的地堡,上麵有翻開著的劇本、樂譜,更有疊著的報紙、沒吃完的糕餅和喝了一半、已經變涼的綠茶。有時候,排練中的旋律突然被電話鈴聲打斷:陳士爭的手機響了。這正是帶領軍團的導演與林肯中心大本營的唯一聯係。
這個軍事比喻可能與麻省郊區雅各之枕(Jacob’s Pillow)這個美麗的排練場地不協調。但是,一年以前,這個軍事比喻則特別恰當。把這位從前曾經是戲曲演員執導的、曆時20個小時的《牡丹亭》大製作帶到國際舞台上,實在經曆過一番搏鬥。
這部具有四百年曆史的中國戲曲,將於今年為林肯中心藝術節揭幕。但是,《牡丹亭》本來是去年林肯中心藝術節的壓軸戲。直至去年夏天,陳士爭已經花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在上海昆劇院排練。但是,當昆劇院在上海進行一場試演之後,當地的文化局卻用了“迷信、愚昧、色情”的字眼來批評這個製作。
經曆十天的緊張拉鋸,陳士爭與藝術節總監內傑爾·勒頓(Nigel Redden)跟上海文化局的馬博敏多次談判,希望可以挽救這個局麵。最後,陳士爭與勒頓得到了一個折中方案:林肯中心耗資高達50萬美元的布景與服裝,可以離開中國,但是昆劇院的53位演員卻不可以啟程。對去年已經買了票渴望一看昆劇的觀眾們來講,觀戲計劃落空,但是對勒頓來講,《牡丹亭》的未來還有一線希望。
陳士爭為了這個大製作,多年來花了不少心血,隨後又遇上是否可以演出的爭議,所以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把心情與體力調節一下。過了這一段冷靜期,導演又開始籌備工作——把這個耗資接近100萬美元的製作,這個一生可能隻遇上一次的戲劇經驗,在美國由零開始重新建立起來。